用基础研究推动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聂翠蓉
观点一:基础研究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观点持有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朱作言
基础研究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并成为高技术领域的重要源头。
基础研究还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且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等问题必须依靠基础研究来突破。
目前,基础研究正在由局部向整体、由单学科向多学科转变,科学与技术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这样的科学背景下,中国的基础研究既面临着新的挑战,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急需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急需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未来15年是中国基础研究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我国已培养了8万人的科研队伍,但挑战依然严峻:缺乏引导世界性科学潮流的科学家,创新能力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仍依靠从国外引进。另外,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已逐渐不适应当前的科学发展趋势。
为迎接这些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以每年22%%的速度递增,今年的投入高达27亿元,并积极推动科技人才、源头创新和开放合作三大战略。
观点二:中国纳米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
观点持有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
世界上最长、最细的纳米管是由中国科学家最早研究发现的。美国科技引文素引中心对全世界大学与研究所在1992年至2002年期间的纳米研究论文的引用量排名结果显示,中国科学院在全世界排名第四;2004年1月~8月纳米学术论文居世界第一。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在纳米技术领域具有优势。
纳米领域硕果累累。例如清华大学研发的30厘米长、直径为20纳米纳米线,可以用作发光的灯丝;中科院研发出了石墨锥;中科院将C60中的10个碳原子用特殊方法合成一个原子团,将C60变成了C50及纳米分子的自组装等。
中国很多公司已参与了纳米的产业开发,包括使用纳米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纳米电池和高分子纳米材料等。纳米技术还将用于航空润滑剂、橡胶、塑料、涂料和陶瓷等。此外,中国与法国的国家研究中心光子学纳米实验室合作建立了纳米研究所,并与德国、荷兰、瑞士等展开了深入合作。
观点三:中西在科技成果商业化方面有很大合作空间
观点持有人:西班牙教育和科学部研究司司长巴尔图女士
中国与西班牙早在1985年就签署了第一份科技合作协议,1988年开始基层会议,2001年举行了6次不同层次的论坛,讨论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问题。西班牙海洋研究院与中国基金委签署协议,致力于推动合作、联合研究攻关、共享相关经验等。
今后,中西两国还将在再生能源、清洁煤和太阳能等领域合作;卫生特别是传染病领域的合作空间也很大;在水资源、塑料大棚等方面,西班牙有着丰富的经验能与中国分享;尤其在科技成果商业化运作方面,两国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由欧盟倡导的热反应堆项目,在欧洲核聚变机构的授权下,已将基础建设的地点选在西班牙,并允许中国参与该项目的合作,开辟了中欧合作的新领域。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