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夏收看秋种
“三夏”时节,记者走访了濮阳市的一些农村,与农民一道分享丰收的喜悦。
虽说去冬濮阳市的390多万亩小麦遭遇罕见低温影响和今春长时间干旱,但是由于管理措施得力,濮阳市的小麦总产仍超过去年。但同是小麦丰收,带给农民的并不是同样的喜悦,有的农民种小麦挣了钱,有的农民觉得种小麦还是划不来。
问题出在哪个环节?让我们来看看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濮阳县。过去几年,由于普通小麦价格低迷,濮阳县许多种植小麦的农民增产不增收。该县经过调研和分析,淘汰了9个不适宜市场需求的小麦品种,大力引导农民种植优质专用小麦。2004年,该县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占小麦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许多优质小麦未产先销,价格高出市场价10%。
濮阳市和全国小麦主产区的情况大致相同,小麦在连年丰收之后,总体上供大于求。但在大量普通小麦库存积压调不出的同时,优质专用小麦却“喂”不饱省内、国内面粉加工和食品加工企业,致使面粉加工企业、食品企业每年都要出高价购进国内和海外的优质专用小麦。
有统计显示,我省的面包粉、饼干蛋糕专用粉、烩面专用粉、饺子粉等每年约有一半靠外出求购来“充饥”。原因很简单,我省的优质专用小麦在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上使得优质专用小麦的产出打了折扣。因此,有关专家呼吁,要全面普及和强化优质小麦的概念,今年秋季再种小麦时要严格按照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标准。(本报记者 段宝生)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2005-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