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个虫情测报站落户河南
餐桌上的菜是怎么生虫的?各种农作物的病情又是如何传播的?记者从河南省汤阴县委获悉,6月24日上午,来自国家农业部、各省市粮食、蔬菜虫情防治部门的专家们约170人聚集汤阴县伏道乡,对落户到这里的我国第一个高科技农作物病虫测报观察站进行了剪彩。
近年来,农作物及蔬菜病虫害越来越严重,而打药灭虫又容易破坏生态链的平衡,导致一个虫害种群的灭绝,其天敌也相继灭绝。同时,新成长起来的害虫经过几代更新,就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致使药物抗虫毒性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许多病虫害的传播途径,至今还是困扰专家的一个难题。比如,小麦条锈病发源在四川、甘肃,而且非常怕冷,经过冬天后灭绝。但第二年却会以更快的传播速度在河南形成新的病害。又如棉铃虫,冬季藏身在土层下的20至30厘米处,但东北的冻土层一般为50厘米,按说该虫害在东北也无法生存,但次年又在东北形成新的虫害。这些病虫害是通过气流、风迁移过来的?或是其他途径迁移的谁也说不清楚。 针对这些情况,专家设想,如果在一定的距离,按经、纬度建立起虫情测报站,并将观测到的数据及情况与因特网连接,这样就可以掌握各种病虫害的移动及农作物、蔬菜的发病情况。汤阴县新建成的虫情测报站就是在这种设想下建立起来的。
汤阴县虫情测报站的探测仪器安装在一片玉米地中,探测镜头可以360度旋转,周围数十米的叶片尽收在镜头中。在观测室内,探测器探测的情况都反馈到了一个2.5米长,2.5米宽的屏幕上,每个叶片上的尘粒都非常清晰。而这些尘粒又通过电脑传输到高倍的放大镜下,数据分析在10多分钟就可以出来。
据农业专家介绍,这个观测站不仅能够观测这个点的虫情,还能就该点的水份、土壤、空气质量等气象环境因子作出监测。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钟天润说,汤阴建立的这座建立农作物病虫测报观察站,对指导全国建立高科技站,起着示范推动作用。它只是一个起点,随着更多的观察站的建立,将为我国农作物及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200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