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对我省小麦品种评价及利用的意见
                    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 霍晓妮   目前,我省种植面积在500万亩以上的小麦品种有5个,依次是郑麦9023、豫麦18号、豫麦70号、豫麦49号、豫麦34号,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500万亩以下的品种有5个,依次是豫麦69号、豫麦47号、豫麦58号、豫麦41号、豫麦54号。 小麦品种利用特点   一是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品种比较合理。郑麦9023、豫麦18号、豫麦70号、豫麦49号、豫麦34号5个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主栽品种仍占据着我省小麦品种利用的主导地位,豫麦69号、豫麦58号、豫麦47号、豫麦41号、豫麦54号5个主要搭配品种各有千秋,形成了我省较为合理的品种利用格局。   二是强筋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品质水平进一步提高。从种植及试验的品种来看,我省强筋小麦品质中面筋强度较差、稳定时间较短的缺点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三是一批苗头新品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以偃展4110、新麦9408为主的高产、稳产小麦品种和以郑农16号为主的晚播、早熟强筋小麦品种今年在各地均表现优异。   四是弱春性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比重过大。综合抗性好的小麦品种较少,不利于我省小麦品种的合理利用和产量的稳步提高。 大面积利用的 普通高产小麦品种   豫麦49号:该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中表现出抗寒性强、分蘖成穗率高、长势较好等特点,但该品种今年在中南部地区纹枯病和赤霉病重度发生,预计今年该品种在我省中北部地区的种植面积将保持稳定,其他地区将有所下降。   豫麦18号:虽然部分地区白粉病中度发生以及部分早播麦田出现了冻害,但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春发能力,在管理及时的麦田,分蘖成穗率仍比较高,并且长势较好,预计今年该品种的播种面积将会稳中有降。   豫麦69号、豫麦70号:今年我省多数地区反映这两个品种在生产中主要性状表现突出,今年的播种面积将会稳中有升。 大面积利用的 优质小麦品种   豫麦34号:今年部分播种偏早的麦田冻害较为严重,大部分播期正常的麦田表现仍比较突出,特别是育种者提纯的优系,抗寒性有所提高,较抗白粉病,纹枯病发病也轻,其品质和产量均有所提高,预计今年该品种的播种面积将有所增加。   郑麦9023:该品种抽穗成熟早,纹枯病和赤霉病发病较轻,子粒品质较好。因其春性较强,今春该品种在我省多数地区因播种偏早出现了严重的冻害,预计今年该品种的播种面积将会下降。   豫麦47号:今年该品种在生产中表现出抗寒性强、亩成穗数多、抗病性较强等特点,其播种面积将保持稳定。 我省新审定的品种   新麦13号:苗壮,春季起身早,拔节快,较耐寒。中早熟,分蘖成穗较多,结实性好。子粒黑胚少,外观品质好。新麦13号为弱冬性小麦品种,茎秆弹性较弱,轻感白粉和叶锈病,在我省中肥早茬麦田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开麦13号:苗壮,春季起身早,拔节快,较耐寒。中早熟,分蘖成穗较多,结实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子粒黑胚少,外观品质好。开麦13号为弱冬性小麦品种,茎秆弹性较弱,轻感白粉病和叶锈病,在我省中肥、早茬麦田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周麦16号:抗寒性好,矮秆抗倒,较抗白粉病和条锈病,重感纹枯病和赤霉病。穗多,穗大,产量高。周麦16号为半冬性小麦品种,在高产地区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新麦11号:抗寒性较强,对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较好,中感叶锈病和纹枯病。丰产性、稳产性均比较突出,适应性较广。新麦11号为弱春性小麦品种,在我省中晚茬麦区的种植面积将稳步上升。   洛旱二号:抗寒性及抗旱性较好,高抗叶锈、中抗条锈病和叶枯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丰产性、稳产性均较好。洛旱二号为半冬性小麦品种,在我省丘陵山区旱肥地及中等肥力地的种植面积将会稳中有升。 试验中的苗头新品种   偃展4110:正在同时参加国家、河南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去年在国家黄淮南片麦区试验和河南省区试中均表现突出,今年在各地的区试、生产试验和新品种展示中均得到一致好评。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广适、成穗数多等特点,在我省中晚茬麦区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   郑农16号:弱春性,早播时易产生冻害。综合抗性好,高抗白粉病,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纹枯病发病较轻。其产量水平与豫麦34号相当,吸水率、湿面筋含量、面粉白度等均较豫麦34号有所提高。   新麦9408:正在同时参加河南省区试、生产试验和国家区试。去年在我省北部高肥冬水组、南部信阳组和南阳组区试中均比豫麦49号、豫麦18号增产。该品种为半冬性,抗寒性好,抗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轻感纹枯病,丰产性、稳产性均较好。子粒角质,黑胚率低,外观商品性好。 小麦品种布局建议   根据我省气候的特点,结合我省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品种表现以及发展趋势,今年各地在利用小麦品种时应掌握以下原则:以高产、稳产品种为主导,以优质强筋品种为重点,以发展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为突破口,做到科学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品种,良种良法相配套。   1.豫北部麦区   早茬麦田:以新麦13号、豫麦49号为主导品种,搭配种植豫麦68号、豫麦69号、豫麦41号、豫麦54号、高优503,展示新麦9408。   中晚茬麦田:以豫麦34号、豫麦70号为主导品种,搭配种植豫麦18号、新麦11号、郑麦9023,展示偃展4110、郑农16号。   2.豫东、豫中麦区   早茬麦田:以豫麦69号、周麦16号为主导品种,搭配种植豫麦47号、开麦13号、新麦13号、豫麦54号、豫麦68号,展示新麦9408、郑麦004。   中晚茬麦田:以豫麦 18号、豫麦70号为主导品种,搭配种植郑麦9023、豫麦34号、豫麦63号、豫麦51号、济麦1号,展示偃展4110、郑农16号、周麦17号。   3.豫南麦区   信阳稻作麦区:早茬麦田以豫麦50号、扬麦158为主导品种,搭配种植豫麦54号、郑旱1号;中晚茬麦田以豫麦70号、郑麦9023为主导品种,搭配种植豫麦51号。   南阳盆地麦区:早中茬麦田以豫麦70号、郑麦9023为主导品种;晚茬麦田以豫麦18号、宛798为主导品种。   麦棉套种麦区:以豫麦70号、豫麦51号为主导品种,搭配种植豫麦34号、新麦11号,展示郑农16号、偃展4110。   4.豫西丘陵旱作麦区   早茬麦田以豫麦49号、洛旱2号为主导品种,搭配种植豫麦69号、豫麦58号、开麦13号、豫麦41号、济麦1号,展示新麦9408。   中晚茬麦田:以豫麦18号、豫麦10号为主导品种,搭配种植豫麦63号、偃师16,展示偃展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