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17:58:42 农业科技
9月20日,花生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观摩暨产业发展交流研讨会在河南延津县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推广良种良法为核心,旨在通过展示花生种植新技术、新品种成效,凝聚科研与产业力量,破解花生产业发展瓶颈,助力延津县进一步夯实花生特色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新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 “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秀杰,省农科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副处长邵运辉,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罗鹏,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所长刘海礁,延津县县长许万银、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志刚等出席会议。来自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及省内多家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延津县涉花生产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当地花生产业链企业、合作社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话延津花生产业发展新路径。
高油酸花生因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兼具高营养价值与广阔市场需求潜力,已成为我国花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然而,在实际推广应用中,高油酸花生仍面临品种创新不足、配套种植技术不成熟、精深加工工艺滞后等多重挑战,制约了产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省农科院将高油酸花生产业发展作为重点课题,聚焦品种培育与技术推广两大核心环节,与延津县展开深度合作——在当地建立标准化科技示范田,重点引进省农科院张新友院士团队培育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推广“一保三肥”、“全生育期精准调控”、“花生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先进种植管理技术。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提升了延津花生的产量与品质,更直接带动了种植户增产增收,为当地花生产业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实地观摩见实效:良种良法结合,打造花生产业“延津样板”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集体前往延津县马庄乡宋庄村的高油酸花生示范基地,实地观摩高油酸花生豫花93号的田间表现。在示范田内,麦套宽窄行种植、夏直播种植两种主推模式展示,通过直观对比不同模式下花生的长势与产量,为种植户选择适配技术提供了清晰参考;同时,花生“一保三肥”技术、全生育期精准调控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不仅大幅减少了病虫害发生,还实现了花生种植的全程机械化适配,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专家们围绕高油酸花生的生长特性、田间管理难点、产量提升空间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针对种植问题进行指导解答,让“纸上技术”真正转化为“田间实效”。
政企研协同发力:绘就延津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延津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常年稳居“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行列,其独特的地理、气候与土壤条件,赋予了延津花生“黄曲霉素含量低、品质优、口感佳”的核心优势,全县花生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是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我们正将花生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抓手,通过‘扩规模、提品质、延链条、创品牌’四维发力,推动产业加速升级。”延津县县长许万银在会上表示,目前延津已在全县布局20个百亩方攻关区、5个千亩方高产区,辐射带动60万亩花生实现连片增产提质;其中,与省农科院合作种植的豫花93号高油酸花生,亩产达452.65公斤,创下延津县高油酸花生品种新纪录。下一步,延津将持续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延津高油酸花生”的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力争将花生产业打造成农业增效的优势产业、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省农科院副院长李秀杰指出,农科院花生科研团队与延津的合作,始终坚持“科研下沉、成果落地”的原则——不仅将豫花93号等优质品种优先在延津开展试验示范,更从产业规划、技术培训、难题攻关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战略指导。“在延津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方协同努力下,延津花生产业已形成‘整建制推进、大面积提质’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全省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与样板。”
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志刚进一步介绍了产业发展成效:2024年,延津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产业效益持续攀升,仅花生种植一项便带动全县农民增收4.4亿元;同时,花生初加工与精深加工能力显著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突破90%。“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撑下,我们正推动‘三产融合’——做强一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量增量;做强二产,将品质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做好三产,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他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系统研判花生产业全产业链的短板与优势,为农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作为本次观摩核心品种“豫花93号”的培育单位代表,河南省分子育种研究院花生研究室董文召研究员详细介绍了该品种特性:豫花93号是省农科院选育的首个高油酸大果花生品种,饱果率达80%,油酸含量约80%,具有出苗齐、抗逆性强(中抗网斑病、叶斑病、青枯病,抗茎腐病)、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等优势,目前在河南省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依托院县合作平台,豫花93号已成为延津县花生主导品种,未来将继续为当地产业提质增效贡献科研力量。”
从过去品种杂乱、被戏称为“大杂米”,到如今成为特色优质产业,延津花生的蜕变离不开院县合作的深度赋能。与会的成根合作社、邦邦种业、亲邻友帮合作社、联丰合作社、汇晔食品等企业及合作社代表,也分享了与省农科院的合作成果:从品种更新、科学施肥、精准施药,到全流程技术指导,不仅解决了种植端的“后顾之忧”,更推动了推动了花生产业链的生产标准化、种植模式规范化、加工产业高端化,部分企业的花生加工产品已成功进入出口市场。
院县合作深化,打造全国优质花生原料基地
会上,张新友院士作总结讲话,对延津花生产业发展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延津拥有“生态环境优良、无毒素污染、花生黄曲霉素含量低”的独特优势,是打造高端花生食品原料基地的理想区域。“近年来,延津花生产业实现了‘种植规模稳、模式优化好、单产水平高、产业链条长’的可喜转变,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针对产业下一步发展,张新友院士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快高油酸花生优良品种推广,进一步提升品种纯度与覆盖率;二是持续优化绿色高效种植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生态效益;三是加强花生土传病害综合防治研究与技术落地,筑牢产业健康发展防线;四是推动花生精深加工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他强调,要以院县合作项目为核心纽带,联合合作社、花生产业协会等多方力量,从品种源头发力,整合全产业链资源,力争将延津60万亩花生基地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优质花生原料基地”,让“延津花生”成为响彻全国的特色品牌。
升华院县合作:构建“科研+地方”协同发展新范式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不仅为延津花生产业搭建了“产学研用”对接的桥梁,更凸显了院县合作在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价值。省农科院作为科研团队,以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抓手,为延津花生提供了从品种到技术的全链条支撑;延津县则凭借政策保障、资源整合与市场推动,为科研成果落地提供了“试验田”与“孵化器”。
院县合作模式不仅破解了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难题,更实现了“科研价值、产业效益、农民收益”的三方共赢。未来,随着院县合作的不断深化,双方将进一步聚焦花生产业全链条升级,在品种创新、技术推广、品牌打造、精深加工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延津花生从“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标杆产业”跨越,为全国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延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