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河南全媒体数字文化》:黔豫农业科技交流共谋玉米育种新发展!

9月21日,贵州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任洪研究员一行赴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进行考察交流。此次交流旨在加强两地在玉米育种、种质资源创新及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交流,共探玉米育种路径

交流期间,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程泽强所长首先介绍了粮作所的组织架构、人员队伍及发展现状,并特别强调粮作所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高度重视与各兄弟单位的交流协作。他指出,贵州与河南在玉米育种方面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合作前景广阔。旱粮所在山区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和抗逆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而粮作所在黄淮海夏玉米区育种和产业化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程所长表示,期待以此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搭建两所合作平台。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重点在种质资源交换、联合育种攻关、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突破玉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

鲁晓民副所长随后详细介绍了河南玉米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他系统梳理了河南玉米品种的演变历程,从郑单958到当前的MY73,展现了黄淮海地区玉米品种向矮秆耐密化发展的明显趋势。鲁所长重点介绍了粮作所国审品种郑单819的推广成效,该品种在抗逆性和适应性方面表现突出。针对两所合作前景,他提出可在耐密宜机收种质创新、联合育种攻关、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突破玉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

贵州省农科院旱粮所任洪研究员对此回应称,完全赞同程所长和鲁所长提出的合作方向。他详细介绍了贵州玉米研究的优势与挑战,指出贵州山区玉米种质资源丰富,在中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的种质改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任洪研究员特别提到,贵州低海拔地区的生态条件与黄淮海夏玉米区较为相似,这为两所合作提供了天然优势。他建议,未来可以共同建立种质资源联合鉴定圃,开展穿梭育种,利用贵州多样的生态条件进行品种适应性筛选,同时借助河南完善的品种测试体系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任洪表示,希望通过深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区的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

专家深度分享,共话育种创新

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玉米育种室曹丽茹主任介绍了科室在玉米育种及品种参试方面的工作进展。阐述了黄淮海地区矮秆耐密品种的发展趋势,并重点介绍了国审品种"郑单819"的推广情况,展望了两所在玉米育种方面合作空间。植保所郝俊杰主任分析了黄淮海地区玉米病害演变情况,指出茎腐病和穗腐病已成为影响品种推广的关键因素。他强调,Suwan种质对穗腐病具有广谱抗性,而贵州种质对黄淮海地区抗病性贡献显著,未来需进一步结合种植制度与种质习惯变化,优化抗病育种策略。夏来坤主任介绍了品种评价室在高温鉴定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结实率是核心鉴定指标。朱卫红副研究员提出应注重中小穗型品种选育,延长穗长以提高产量潜力。邓士政研究员则呼吁加强信息与材料交流,避免"短平快"育种倾向,倡导扎实的种质创新,特别指出贵州种质对黄淮海地区育种工作的重要贡献。

王振华研究员系统回顾了河南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他介绍,上世纪90年代河南与西南地区同样以大穗型品种为主,进入新世纪后,育种方向逐步转向以郑单958代表的紧凑耐密型品种。粮作所通过持续种质创新,选育出了如郑8713等抗病性突出的优良自交系。针对当前育种方向,王振华研究员特别强调,近年来,河南玉米育种坚持"增密保质"方向,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容重和出籽率等途径,实现了产量水平的稳步提升。同时,他也指出玉米育种今后应加强特色种质创新,选育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突破性品种。

雷应勇研究员分享了贵州在高产耐密宜机收品种选育方面的攻关进展,强调需分段解决不同海拔地区的病害问题。王安贵研究员指出,西南与黄淮海在玉米需求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异,西南地区更注重抗病抗逆性,未来应深化交流,共同应对挑战。

田间实地考察,深化合作交流

当日下午,在我所玉米育种室科技人员的陪同下,考察团一行赴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实地观摩了玉米新品种展示田。展示田集中呈现了黄淮海夏玉米区多个优良品种,包括河南省农科院的“郑单”系列、中国农科院的“中单”系列以及北京农林科学院的“京科”系列等代表性品种。期间,考察团重点查看了由双方合作选育的优良品种“郑单111”的田间表现。该品种株型整齐、结实性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及较高的产量潜力,赢得了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可与好评。双方科研人员围绕品种特性、区域适应性和栽培要点等内容开展了深入交流,为进一步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交流活动通过座谈研讨与田间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加深了黔豫两地在玉米育种领域的相互了解,更为未来合作指明了方向。曹丽茹主任介绍了科室在玉米育种方面的三大主攻方向:一是抗病高产,致力于选育抗多种病害的高产品种;二是矮秆耐密,重点培育适宜机械化作业的耐密型品种;三是优质专用,积极开发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的加工专用型玉米。双方一致认为将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与科技协作,共同选育出更多具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为推动国家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