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大象新闻》:“郑单819”亩超九百公斤 河南秋粮专项集成技术显成效

10月15日,河南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秋粮专项玉米示范基地实打验收会在鹤壁市成功举办。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发展中心书记周继泽,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河南省玉米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李玉玲,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平西栓,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邵瑞鑫,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高产栽培岗位专家李向东,鹤壁市农业科学院院长莫海江,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程泽强等权威专家,以及当地农技人员与种植大户共同参与,对“郑单819”玉米品种进行现场实打验,会议由河南优特产业支撑计划优质秋粮专项负责人乔江方主持。

经专家现场实收测产,“郑单819”示范基地实收5.1亩,折合标准水分含量14%后,亩产高达962.17公斤,在2025年黄淮海区域前期高温、后期连续阴雨等多重自然灾害影响下,依然展现出卓越的丰产性和稳产性。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程泽强在现场指出,“郑单819”的优良性状与丰产优质种性在此次测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棒棒封顶!“郑单819”是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选育的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具有抗高温、抗穗发芽、抗穗腐病、茎腐病、南方锈病等性状,在今年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通过新品种、新技术与新模式的集成落地,真正实现了“向科技要粮、向防控要粮”的目标。

据优质秋粮专项负责人乔江方介绍:今年河南省的秋粮生产遭遇了前期高温热害和中后期连续阴雨等多种不利条件,对玉米的产量和品种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在鹤壁一块高标准的绿色原料玉米生产基地里,通过集成应用了耐密多抗品种、北斗导航精准播种、滴灌水肥一体化、“一喷多促”与适时晚收等关键技术,有效保障了今年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为应对复杂气候条件下的秋粮生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现场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玉米长势喜人。来自各地的专家领导、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等详细观摩了抗逆耐密的优良品种、绿色高效的主推技术以及集成创新的增产模式,共同探寻粮食增产的“科技密码”。

丰收将至,金浪翻滚!连片的玉米茎秆粗壮、籽粒饱满,这喜人的长势,赢得了与会专家与种粮大户的一致好评。多位大户在田间兴奋地表示,对今年的收成“非常满意”。这份来自生产一线的认可,充分证明了以“郑单819”为代表的良种与配套的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是应对气候挑战、实现丰产丰收的硬核保障。

此外,针对玉米收获后的小麦种植,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李向东表示:由于今年持续降雨造成秋作收获推迟,小麦播期也随之推迟。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抗湿晚播以提高种植质量。一要以墒定播期、以播期调整播量;二要根据播期调整品种,随着播期的推迟要适当将品种从半冬性到半冬性偏春(早熟)和弱春性品种转变;指导农户在晚播条件下做好小麦播种,实现玉米—小麦两熟生产的无缝衔接。

本次验收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河南省在秋粮大面积单产提升与抗逆稳产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将持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总结经验、优化模式,为实现粮食单产提升与总产突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