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稻C42”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常规香粳稻品种,2025年入选河南省农业主导品种。为科学评估“稻-冬闲田”“稻-麦”“稻-紫云英”和“稻-菇”等不同轮作模式下“郑稻C42”的有机生产水平,探索种养结合对资源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优化区域稻田种植模式、提升稻田综合功能,10月28日,粮作所邀请河南农业大学、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信阳市种业发展中心、信阳市农林学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赴潢川县魏岗乡川香家庭农场“郑稻C42”有机种植示范基地开展实收测产验收工作。
专家组在听取示范基地轮作技术应用情况和初测结果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每个处理随机选取地块进行人工收割测产,经现场称重,去除杂质,按稻谷含水量14%折算测产结果。随后,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扶定研究员公布“郑稻C42”的测产结果:前茬是冬闲田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为524.1公斤/亩;前茬是小麦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为511.8公斤/亩;前茬是紫云英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为569.7公斤/亩;前茬是大球盖菇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为592.6公斤/亩。扶定首席强调,在今年5-7月长期干旱,8月下旬至10月持续阴雨寡照,旱涝急转天气重发情况下,通过不同轮作模式和“良种、良法、良机、良艺”综合运用,川香家庭农场的“郑稻C42”有机种植比去年增产显著,特别是稻-菇轮作模式,比去年普通有机种植模式增产了近100公斤,稻田种菇,菇渣肥田,稻菇双收,生态循环,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建议进一步加大“稻-菇”轮作模式的示范推广力度。


近年来,水稻课题组依托自主选育的水稻新品种,积极探索“优质水稻+”高效种养结合模式,通过科学种植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逐步实现水稻生产增产增效增收。“稻菇轮作”“稻肥轮作”等有机循环模式不仅提高了农田利用率,还改善了土壤结构,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和食品安全。未来,课题组将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协作,持续监测土壤肥力、微生物多样性、稻米品质和营养成分等,获取可靠的数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为大规模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