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如何让农田小型水利设施更茂盛
  “取消‘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举措,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因此使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大幅减少,每年缺口在700亿元左右。农业灌溉节水需要靠政策、法律、科技等多种手段综合解决,特别是要让农民有节水的意识和热情。”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在8月30日举行的第19届国际灌排大会暨第56届执行理事会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将于9月10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本届大会,是我国主办的灌溉排水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其主题是确保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土资源利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主席李代鑫形象地把灌排体系比作“长藤”,希望藤上能结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瓜”。   有专家指出,国家虽然在大型的农田水利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解决水流入农田这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还必须仰仗大多还是人民公社时期兴建的小型水利设施。这大概就是“长藤”上结出“瓜”的部分吧。   那么,这结“瓜”的部分长势如何呢?翟浩辉说,取消“两工”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央出台劳动积累工政策后,每年全国用于水利的劳动积累工折成经费总额达720亿元,对我国农村水利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2004年以后,“两工”取消,原有的筹资投劳方式和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村内实行“一事一议”,按村民约定的履行投劳义务,自主投劳搞水利,但农民轻易是不肯为此掏腰包的。   翟浩辉透露,国家正在尝试新的机制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例如: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户、农民合作组织、村组集体等自愿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项目,给予财政补助。   据悉,今年这笔专项资金为3亿元,相对于700亿元的缺口显然是杯水车薪。但翟浩辉认为,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从2004年的“增收”转移到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要“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并“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这笔资金更大的意义在于引导作用,是落实今年一号文件的具体举措,可以带动各地政府的相关投入,以期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长效体制。   中国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干旱发生频繁;1/3的耕地面积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受洪水威胁,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特殊的气候、地理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中国的粮食生产对灌溉排水有很强的依赖性。   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约占用水总量的63%。翟浩辉说,我国农田有效灌溉系数在经过了几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才达到了目前的0.45,与美、加等国0.7?0.8的差距可谓巨大。到2030年,要满足中国16亿人口的粮食的需要的话,灌溉系数必须提高到0.55。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达到0.5。   “提高一点点都很难。”对此,翟浩辉和李代鑫发出了同样的感叹。投入的减少也迫使人们寻找工程以外的办法。翟浩辉特别提到了要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他举例说,仅“浅湿薄晒”一项技术就可以减少稻田用水的30%。 (本报记者 罗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