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以来,河南省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1倍。据农情监测,全省76%的测站土壤偏湿,43%的测站土壤水分过饱和。持续阴雨和田间湿黏造成农机下地作业困难,秋作物收获缓慢,无法及时腾茬,田间湿度过大不宜整地,给小麦适期适墒高质量播种带来较大困难。为有效应对不利天气影响,提高晚播整地播种质量,夯实来年小麦丰收基础,根据当前天气状况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结合农事时节和生产实际,提出如下应对技术意见,请参考执行。
一、2025年麦播形势分析与因变应对策略
受持续阴雨天气影响,今年秋收和麦播均受较大影响。不利因素方面:持续阴雨造成大型机械无法进地,秋作物收获大大推迟,进而影响秸秆粉碎和整地,小麦播期较往年大大推迟;有利因素方面:持续降雨补足了底墒,有利于小麦春季早发快长,对照“麦收隔年墒”的农谚,本次持续阴雨天气为来年小麦高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今年的小麦播种应该根据天气条件,变不利为有利,切实把好应变播种质量关,为明年小麦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2025年小麦播种要坚持“只要把好播种质量关,晚播照样能高产”的指导思想,遵循“因墒整地、宜墒播种,晚播加量、质量为上”的技术原则,落实“及时腾茬散墒,切勿过湿抢种,晚播适当加量,以肥早发促长,适墒适深播种,培育冬前苗壮”的关键技术,实现晚播高质量和冬前有壮苗。
二、2025年小麦抗湿晚播高质量播种关键技术
(一)及时排湿散墒,适墒精细整地
1.及时排湿散墒
及时疏通沟渠排水降渍,低洼积水的地块尽早开沟排水或机械抽排。前茬作物收获后立茬散墒,不宜过早粉碎秸秆覆盖地表,晴好天气采用深松或浅耙等方式加速土壤水分蒸发,为精细整地创造适墒条件。
2.适墒秸秆粉碎
不宜过早抢时机械粉碎秸秆,以免秸秆覆盖地表影响土壤散墒。当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80%以下时进行秸秆粉碎灭茬,秸秆粉碎长度≤5cm,抛撒均匀,推荐同时施用秸秆腐熟菌剂促进秸秆腐解。
3.适墒精细整地
不宜过早使用大型农机耕翻整地,尽量减少农机进田碾压,以免造成“湿盘”破坏耕层土壤结构而影响小麦出苗和正常生长。土壤相对含水量≥80%且土质黏重的地块不宜深翻耕作,旋耕碎土前可选择深松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促进水分下渗和根系下扎。播期推迟过晚而土壤湿度仍较大的地块可选择浅耕后播种,最大限度减少对深层土壤的扰动,待出苗后墒情适宜时再进行中耕松土。
(二)落实“四补”措施,确保播种质量
1.注重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以“种”补晚
选择半冬性早熟或弱春性小麦品种,以弥补播期推迟不利影响。优选抗渍耐湿能力强、抗逆稳产性好的主导品种,确保高产稳产潜力。抓好种子处理,推行“杀菌剂+杀虫剂+诱抗剂/生长调节剂”包衣拌种,一拌多效防控病虫害,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2.优化肥料运筹与底肥施用,以“肥”补晚
采用有机无机、大量中微量元素兼顾的施肥策略,每亩施用50-100 kg有机肥以提升土壤肥力,平衡施用氮、磷、钾肥,适当补施硫、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秋季持续降雨导致养分地表径流和淋溶损失较大,宜适当增加氮磷肥施用量,增加氮肥底追比,补充耕层养分损失,以促进晚播小麦根系生长和分蘖发生对养分的需求。
3.做好增密播种与行距配置,以“密”补晚
晚播小麦冬前积温少、大分蘖发生少、小分蘖成穗少,宜综合考虑产量构成目标、品种成穗特性、实际播期等因素适当增加基本苗数,根据基本苗数确定播种量,超出适宜播期范围每推迟2-3天增加1万基本苗,但每亩基本苗不宜超过40万,避免群体过大增加后期倒伏风险,行距配置上选用宽幅匀播或缩行匀播等方式,协调个体生长发育空间。
4.适墒适深精准均匀播种,以“好”补晚
推荐使用带有北斗导航智能控制系统的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以确保播量精确、播深一致、下种均匀、不重播、不漏播,力争实现苗齐苗匀,改善群体生长发育条件。由于墒情过大,切忌播种过深,播种深度应比正常播种稍浅1-2厘米,控制在3-4厘米,以减少种子破土时间,降低出苗养分消耗。播种时20厘米耕层墒情控制在土壤含水量70-80%之间,土质黏重且土壤含水量≥75%时避免播后重压。
(三)加强冬春管理,促苗早发健长
播期偏晚易导致小麦长势偏弱,抗逆能力差,冬春管理要以“促”为主,早抓早管,促苗早发,促弱转壮。冬前应密切关注苗情长势和天气变化,土壤散墒较快墒情不足的地块,低温寒潮来临前浇好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冬前或返青期可适当叶面喷施氮磷营养剂和生长调节剂,定向促进根冠快速生长,返青起身期及早结合降雨和浇水补施氮肥,促进小麦早发快长、苗情快速转化。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小麦专项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