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本报北京1月23日电 建设创新型国家,国立的科研院所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科研院所的领导在想什么?科学家有什么意见?今天下午,中国科学院和本报共同举办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座谈会”,邀请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所长、书记座谈学习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体会。   座谈会由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主持。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院士、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微生物所所长高福、大气物理所所长王会军、自动化所党委书记张平出席了座谈会并发言。科技日报社总编辑陈泉涌、副总编辑阎新华、秘书长李中军及各部门领导也参加了座谈会。   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在座谈会开始时讲话。她说,中科院党组非常重视这次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学习和贯彻。路甬祥院长曾多次指示,要多听取科学家的意见,听所长们的意见,听工作在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因此我们举办了这次座谈会。方新指出,贯彻科技大会精神,要把握好大会精神的实质,包括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解,包括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方针的理解,包括对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理解;也要加深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理解。中科院各院所要结合对这些精神的理解,找准自己的定位,使研究所有更大的发展。   座谈会上,针对个别科研人员认为“强调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就意味着科研院所被边缘化”的观点,李国杰院士指出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他说,虽然目前很多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不是很强,但科研单位的责任就是给它们提供帮助。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实际上有很强的创新动力和需求。科研单位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高福所长说,我国目前大概有近百家生物医药高技术企业,但是在国家专利局查查这些企业所拥有的专利,平均每家企业不到一个。另一方面,我们又有很多没有得到应用的“垃圾专利”。为什么会出现“垃圾专利”?就是因为发明人没有考虑企业的需要,也就不可能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陈和生院士提到,在科技决策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制定A项计划时,找的是一批专家,在制定B项计划时,又找了另外的一批专家。怎么才能建立一个科学的决策机制?陈和生院士认为,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比如设立一个权威、任期相对固定的专家委员会,进行通盘考虑。   张平书记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合理规划很重要。在现行的状况下,一方面我们的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经费使用比较分散的问题。同样的一个研究方向,大家都瞄准到前沿一个地方,做的单位越来越多,每一个单位都不能保证有相对充足的资源来做投入,还是必须要集中资源。   王会军所长认为,现在的科技投入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很容易导致科技界无序竞争。另外,对于研究机构、企业、大学来说,未来也还需要在机制方面做更深入的探讨。应该认识到,整个国家的科技体制的改革还在进行中,甚至还没有进入到高潮。   记者:李大庆 胡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