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国际创新战略纵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重要的战略决策,提出我国今后要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然而,从制造大国之路向创新型国家之路的转变,需要的不仅是战略的眼光,更需要策略的举措。鉴于大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已先行一步:他们拥有丰富的高级人力资源,从事创造性劳动,占据了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高端,我们在战略制定之初,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中攫取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   爱尔兰:国家创新体系 创造“经济神话”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爱尔兰经济一直持续高增长,增长率一度达到9.2%,目前仍然维持在4%到5%之间。爱尔兰靠什么创造了“经济神话”?答案是十几年来爱尔兰建立起来的完整国家创新体系。在该体系的推动下,爱尔兰以生物工程、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并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完成了从农牧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爱尔兰中央政府一方面通过用于教育、研究、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的直接投资,以及通过减税、免税等优惠方式的间接投资,负责为科研创新提供资金;更重要的是,通过直接参与公共机构推动创新,比如,爱尔兰成立了爱尔兰工业发展机构(IDA机构),通过“爱尔兰研发能力资助体系”,提供大量资金,鼓励爱尔兰本土的生物工程企业在国内建立并扩大研发项目;此外,该机构下的“研究技术和创新体系”为制造业和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创新合作鼓励计划”则为合作研究提供资金,并且为知识产权的本土化进行税务上的优惠。   同时,通过对教育的大力投资,爱尔兰培养了大批高技术人才,为其提供了充沛的科研力量。同时,创新带来了可观的回报,据IDA机构统计,2002年,爱尔兰生物工程产品出口量占到其总销售量的93%。目前,爱尔兰政府正在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努力保持可持续发展。   以色列:政府支持 技术自主创新   当前世界上风险投资最活跃的地方是以色列,以色列政府通过设立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和风险投资公司等方式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上世纪90年代,移居以色列的许多科学家一时很难找到工作。为此,1991年以色列政府在工贸部设立了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政府每年拨3亿至4亿美元专项资金扶持科学家创业,开创了以色列新创企业孵化器(园区)。目前,以色列全国共有26个新创企业孵化器。   一般情况下,经过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筛选后入驻孵化器的新创企业可在孵化器中运作两年至三年,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及财务、管理和市场方面的支持。在此期间,政府提供的资金可占企业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等所有运作资金的75%左右,有的甚至高达85%。在两年至三年后,企业要么因为产品没有市场而自行夭折,要么就必须自行面对市场求生存。据统计,以色列新创企业孵化成功率稍高于50%。   此外,为使新创企业获得资金,以色列政府大力扶持风险投资公司。与工贸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相比,私人风险投资公司对新技术和市场的嗅觉更为灵敏。1992年,以色列政府发起一项名为YOZMA(希伯来语中意思为“开启”)的计划,投资8000万美元,另外从欧洲和美国投资者那里筹集到1.2亿美元,成立了10家风险投资公司,每家公司获启动资金2000万美元,用于对新创企业的风险投资。至今,以色列风险投资公司已发展到85家。从长期看,以色列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在22%至29%之间。当前最受风险投资公司追捧的领域是生命科学和通信技术。   以色列政府在扶持新创企业和鼓励自主创新方面做的大量工作,现已取得丰硕成果。目前,以色列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出口额已经占到全国出口额的46%。   德国:主动创新 打造一流科研机构   2005年公布的德国技术能力国际比较研究报告显示,德国经济在研究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面位于世界顶尖行列。据悉,为确保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德国政府近年来实施了主动创新战略,与经济界、科学界开展横向联合,同时重点资助一流大学和主要科研机构,着力培育青年科学家。   主动创新是德国政府在2003年提出的,2004年1月正式启动。其核心内容是联合经济界和科学界的力量,在研发领域缔结创新伙伴,开发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为此,联邦政府提出,2010年要使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创新伙伴各方也承诺,将加大研发投入。1998年,德国公共和私人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31%,到2003年已上升到2.55%,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预算近年来实际每年增加3.1%。   此外,德国政府近年来对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重点资助。2005年6月,德国联邦和各州正式批准了顶尖科研资助项目以及《研究和创新协定》,为今后10年德国的科学和研究创造条件。根据顶尖科研资助项目,德国将在2006年至2011年间投入19亿欧元,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着力培养青年科学家;而《研究和创新协定》则主要是针对大学以外的大型科研机构。根据这一协定,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每年至少要保持3%的增幅,为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机会,实现跨机构间的合作。   西班牙:政府引导 多方着力   加快研发与创新能力建设是近年来西班牙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西班牙人越来越意识到:在激烈竞争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强大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也正是这种危机感促使西班牙政府和企业界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列为一项紧迫而优先的任务。由西班牙政府牵头,中央和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业与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制定了《2004至2007年国家科研、技术开发和创新计划》。该计划旨在,重视基础科研,提高国家、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建设研发创新基础设施,增强全社会创新意识,鼓励企业、高校、科技园区、公共研发机构在研发创新方面的合作和积极参与国际科研交流合作等。根据这一计划,政府逐年加大对研发的投入,2005年研发投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2%,到2007年要提高到1.4%。   此外,为了激发企业对研发投资的积极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给企业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这些措施包括:减收企业获得专利的税费;通过“孵化器和风险投资”体系对创办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协助公共科研部门与企业展开合作;支持企业研发和成果的转让;支持企业创办技术中心或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做好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的保护工作等。   据了解,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水平,西班牙政府投入1亿欧元实施了“家庭上网工程”,让低收入家庭也能上互联网,以消除“数字鸿沟”。具体办法是:每个家庭可向政府申请一笔无息贷款,用于购买电脑及宽带接入设备。估计约有10万个家庭从中受益。   芬兰:自主创新体系造就最具竞争力经济体   在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公布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芬兰连续3年当选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业内人士分析,正是一套完善的创新体系使芬兰屡获殊荣。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芬兰政府就决定将国家转变为高科技社会,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自那时起,芬兰始终将技术革新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逐步建立起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这一创新机制大致可以归结为高比例投资教育和科技研发、通过科学园孵化高新技术和培育发达的中介机构3个方面。   长期以来,芬兰政府一直重视教育,不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芬兰政府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仅次于社会福利开支,在国家预算中占第二位。同时,政府还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目前,芬兰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已达到3.5%,超过日本和美国,在全球名列第三。在研究创新产品方面,企业只需要出资2/3,政府将资助余下的1/3。   在芬兰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中,另一个重点是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实验室、科学园和其他创新支持服务机构的建设,其中科学园扮演着重要角色。芬兰的科学园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和交汇点?将具有研究、开发、转让功能的知识型组织以及寻找新技术的公司,在某一地域?一般是大学周围?集合在一起,使之形成一个学术气氛活跃、商业气息浓厚的特殊地域。科学园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政府支持特色明显。科学园为进驻企业提供小部分有偿服务和大部分无偿服务,最终尽量使收支持平。从芬兰1982年建立第一个科学园开始,目前总共建立了10个科学园,分布在全国10个城市。这10个科学园完成了芬兰90%的研究工作,园中进驻了1000个公司和研究机构,技术领域涉及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   此外,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和推动国际间的技术合作,芬兰国家技术开发中心积极协调和资助芬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技术合作项目;而芬兰贸促会则在促进国内企业出口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芬兰国内市场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芬兰贸促会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参股、以商业服务形式向企业提供服务,在3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51个出口中心,一直密切跟踪所在地区和国家的市场变化,并通过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出口中心网络,为芬兰企业提供国际化方面的咨询和有关市场信息,寻找合作伙伴和新的市场。   作者:潇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