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首页>新闻中心>建设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
黑龙江牡丹江市实施“四大举措”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黑龙江牡丹江市通过实施产业化和主辅换位战略,突出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呈现出喜人景象。2006年,全市肉牛、食用菌、果菜、生猪四大主导产业收入实现40.9亿元,同比增长21%,占农业收入比重的52.5%。龙江皓月顺利投产,鑫鹏生猪和三通绿色食品公司8000 吨黑木耳深加工项目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安家落户,全市64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8.5%。 
    2007年,全市将继续坚持以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实施“四大举措”,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发展大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特别是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产品,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要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在继续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的同时,要从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出发,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做大田菜、北药、蜂蚕、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加工业、林果园艺业、乡村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形成立村、立乡的主导产业。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快制定《牡丹江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引导“一村一品”向优势产业带集聚,改变以往“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优势互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和区域化。2007年,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销售收入34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3%以上,四大主导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重达到 55%以上。
    二是培育大龙头。大力推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转变,由粮畜产品加工向全部农副产品加工拓展,由小规模、分散化向基地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制定并组织实施《牡丹江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纲要》,促进城乡一体、工农互动发展,打造以皓月、三通、鑫鹏、草原兴发等为代表的主流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尽快实现牡丹江市由特色农产品生产大市向农产品加工大市的跨越。2007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达到50% 以上。依托产业园区,采取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围绕资源深度开发,力争再引进果菜、食用菌等一批当期效益好、牵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龙头企业,同时,要继续落实好专项扶持资金、贷款、税收、土地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2007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0个,销售收入达到40.9亿元。
    三是建设大基地。按照“资源整合、区域联动、整体发展”的思路,坚持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建立全市优势农产品资源开发项目推进组,对肉牛、生猪、食用菌、果菜等主导产业和林木、水产、水电、矿产等优势资源整体规划、统一运作、利益联结、合理开发。推进“主导产业四个十工程”,重点建设10万头无公害肉牛、10亿袋(块)无公害食用菌、10万亩对俄绿色果菜、10万头无公害生猪四大产业基地,创建穆棱肉牛、东宁黑木耳、宁安绿色水稻三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提高基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商品率、出口率和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养殖大户、现代化牧场和规模化养殖小区,每个乡镇都要采取多元融资、多元合作的方式,建成一个年出栏千头以上优质育肥牛的养殖小区。要制定肉牛产业生产利益联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皓月加工需求。要加快推进兽医体制改革,全力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证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是打造大品牌。制定牡丹江市农业品牌化的实施意见,培育以皓月、黑了、黑宝等为代表的主体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原产地标识,加强品牌宣传、维护和推广,提高牡丹江市地产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度和知名度。2007年,创黑龙江省著名商标3个,国家驰名商标1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