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7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中心>建设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
城乡互助合作社的理想与未来
    两年前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教授卖大米”事件如今又有了新的延续。10月15日,在位于北京林业大学北路18号院的济南好运顺茗茶平价超市北京分店内,我国第一个城乡互助合作社??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挂牌成立。在挂牌仪式上,曾经的卖大米事件中的主角??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深有感触:“有机生产的小农和合作社的农民,他们的产品终于在北京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这个平台,既是为农民合作社产品寻找合适销售机制的有益探索,也是为市民消费者寻找健康消费机制的有益探索,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一种真正可持续的城乡公平贸易,达到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这个合作社的店面并不大,里外共有3间。外间主要销售“好运顺”的产品;中间一间则经营合作社农民的产品,既有包装考究、经过有关机构认证的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也有完全裸露毫无包装的土豆等农产品;里屋则是合作社的办公场地。虽然店铺不大,但这里却凝聚了我国“三农”、社会领域诸多专家学者的心血:温铁军、杨谦、靳薇、祝东力、韩德强、何慧丽,他们通过合作社这样一个载体,实践着他们对“三农”理论的种种探索。
    2003年8月,何慧丽被选派到河南兰考县挂职担任副县长,在她组织下,当地4个村成立经济合作社。但是后来,经济合作社之一的南马庄生产出来的700吨无公害大米,却遭遇了市场卖难。2006年4月,在这些学者的支持推动下,“北京市文明消费合作社”成立,79户市民和单位承包了南马庄145亩土地,并通过“购米包地”的形式,认购南马庄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无公害大米(这两件事情本报曾予以详细报道)。从生产到消费,这些实践中的知识分子,一直都在致力于一种从形式上的产销互接到更深层的“城乡互动”的推进。
    “从农村合作社运营起来以后,合作社的产品如何能够很好地销售出去,真正能够让消费者从中受到益处?我们发现,城市能够真正接受这种理念、需要这种产品的消费者是非常分散的,这种购买行为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北京乌有之乡传播公司经理范景刚从2003年起一直都在关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但在参与帮助销售南马庄无公害大米的过程中,他也有他的疑虑与观察:“本着继续合作的理念,我们寻找继续深化合作的发展方向。从生产者合作推广到消费者合作,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共同合作,就有了我们这样一个城乡合作发展的理念,就有了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副教授周立刚从美国做完1年的访问学者归来,在美国他对当地的有机农业进行了详细考察。在他看来,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在某种程度上,较为类似美国的有机食品店:“在美国许多州,每一条大街上都可以看到类似我们这样的有机食品店,当地的市民普遍愿意在这种食品店里消费。几乎每一个生产有机产品的农民,每年会拿出来一定的时间到市里的消费店里,告诉市民们什么样的食物是健康的,他们还要回答消费者一系列的疑问。这种消费方式传递出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相互信任的信息。将来,中国也会有更多的农民到城市里来,教育市民们了解安全健康的消费方式;同时,也可以促使消费者愿意以更高的价钱去消费安全的农产品,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
    现在,加入到合作社中的生产者会员已经有河南兰考县南马庄无公害大米合作社、山西寿阳小杂粮合作社、北京顺义绿色农产品苑、密云西湾子村凤淑合作社等等,各种健康产品已有50余种。消费者会员们可以随时到他们的生产基地去探访、调查,了解其生产情况。
    “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的原理是全国各地有机耕作的小农,还有全国各地的合作社,他们的产品都可以来。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只要通过了我们的监制标准,这儿就可以是他的一个平台。”何慧丽说:“我们并不知道它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它至少目前是集合了多种需要的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