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
小麦育种:一粒种子的辉煌
□本报记者 尹江勇
“2006年世界几大小麦主产区大减产,产量从6.2亿吨降至5.8亿吨,造成全球小麦价格大幅波动,只有中国产区增产700万吨,有力地起到了稳定国内粮价的作用。”省农科院小麦专家、我省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林作楫告诉记者:“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河南的小麦生产地位举足轻重。”
据统计,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中国小麦产量又占世界的1/6,可以说,河南小麦的生产情况,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小麦生产长期保持稳定增长,除了政府相关政策的有力引导外,最直接的促进因素,是我省小麦育种事业不断的创新发展。
“从产量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小麦生产经历了三个阶段。”林作楫说,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我省小麦平均亩产量约为150~
从品质上看,改革初期我省小麦育种重量不重质,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则出现转折点。由于连年丰收,加上小麦品质差,导致当时出现了“卖粮难”现象。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注下,优质小麦的选育工作得到重视,豫麦34、豫麦47、郑麦9023、新麦18、郑麦004等一批优质强筋、弱筋小麦良种脱颖而出,并从1999年起大面积推广。迄今为止,全省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已占到小麦播种总面积的60%左右,从根本上改善了我省小麦品种结构。
“这一改变为我省小麦生产带来了众多可喜的新气象。”林作楫说,首先,优质小麦至少可加价10%,有力保障了农民增收;其次,强、中、弱筋小麦的全方位选育,大大推动了我省食品加工业产业链发展;此外,郑麦9023等优质小麦突破了我国食用小麦不能出口的历史,并通过在期货市场上的流通,增强了中国小麦在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力。
“我国加入WTO以后,是要对国外开放粮食市场的,每年给美国的小麦进口配额就有900万吨。但由于多年来我国小麦产量稳定、品质不断提升,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现在实际上每年美国小麦的进口额不到200万吨。”林作楫认为,河南小麦的连年稳定增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抵御国家粮食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