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
强化自主创新 加速成果转化 推动科学发展
为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基本情况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其前身是河南蚕桑局,始建于1878年(光绪四年),1952年由开封迁入郑州,1959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河南省农林科学院,1984年更名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设有13个直属科研机构(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业经济信息服务等领域)、9个职能处(室)和1个直属事业单位;有20个国家和省级研究中心、基地依托该院建立。同时,在业务上指导21个市农业(蔬菜)科学研究所(院)、30个县(市)农业科学试验站,形成了独具河南特色的省、市、县三级农业科研体系。
该院现有在职职工近1000人,其中科技人员6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05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220余人;拥有国家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74人、省优秀专家3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1人,中原学者2人。
??院长马万杰向省委书记徐光春汇报工作
改革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省农科院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78年到1985年,不断突破各种旧的思想观念,勇于进取,积极调整科研方向任务,确定了以科研为中心、服务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突出了作物育种的战略重点;二是1986年到1995年,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把改革引向深入,推动科技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坚持科研开发一体化,实行目标责任制,科技体制改革在完善、充实中进一步深化;三是1996年至今,紧紧围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调动全体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等主题,积极推进重组科技资源、调整科研结构与布局、转变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一)农业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1.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出数量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省农科院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河南省建国以来共获得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的数量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第一名。各项原创性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
主要国家科技成果奖励统计表
成果名称 |
获奖年度 |
获奖等级 |
种子真菌及昆虫传播几种麦类病毒病鉴定及综合防治 |
1985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豫豆2号的选育和示范推广 |
1989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豫花1号花生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 |
1990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优质烟草技术系列研究 |
1991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夏棉高产优质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
1992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面积持续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豫麦2号 |
1992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面积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豫麦13号(郑州891) |
1995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小麦黄矮病冬春区间流行关系及春麦区流行趋势预测研究 |
1996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黄淮地区小麦生产后期灾害性天气危害机理及防灾栽培技术 |
1997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产稳产早熟夏大豆品种GS豫豆18号 |
1999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优质稳产耐旱早熟短季棉新品种豫棉12号 |
1999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玉米新品种郑单14号(豫玉18号)选育 |
2000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优质高产早熟大果花生新品种豫花7号 |
2000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优质、抗病、高产、高效棉花新品种豫棉19号 |
2002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优质高产多抗芝麻新品种豫芝8号的选育和应用 |
2003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 |
2004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
2004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豫芝11号及规范化栽培模式研究 |
2005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油高产多抗花生新品种国审豫花15号 |
2006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创建及其应用 |
2006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958 |
2007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生猪主要违禁药物残留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 |
2008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是省农科院的优势和重点研究领域,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高蛋白大豆、花生、芝麻、双低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水平处于全国前沿。30年来该院育成的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鉴)定品种293个。仅 “九五”以来,该院通过省级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228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85个,名列全国省级农科院之首;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新品种71个,获得授权30个。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生产上应用杂交芝麻品种“豫芝9号”,郑麦
2. 关键领域率先突破,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在优质小麦育种方面,先后育成豫麦47、郑麦9023、郑麦366等强筋品种和郑麦004等弱筋品种,有力地支撑了河南优质小麦产业的发展。其中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较好解决了品种的品质、适应性和抗病性等问题,先后通过豫、鄂、皖、苏等省和全国审定,获得“十五”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一等后补助,被农业部推荐为主导品种,累计种植面积已达1.8亿亩,增产小麦33.
3. 学科建设扎实有效,学科优势日益凸现
该院根据河南实际,采取多种手段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经过三十年来的创新和积累,形成了一批优势研究领域: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高蛋白大豆、花生、芝麻、双低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其中芝麻杂交种选育研究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以游离小孢子培养为基础的单倍体育种体系研究;植物(红薯、马铃薯、大蒜、山药等)脱毒快繁技术研究;奶牛、肉牛胚胎生物技术研究;动物重大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食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主要农作物的高效、简化栽培技术研究(棉花栽培技术在全国是领先的。建国以来,国家在棉花栽培技术方面只授奖3项,其中该院占2项)等。
4. 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项目争取屡创新高
近8年以来,该院共争取到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40项。在农业部、财政部启动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该院共争取到国家产业研发中心1个、功能研究室6个、综合试验站8个,入选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17人、试验站站长8人。在即将启动的国家转基因生物育种重大专项中该院有8个课题获得支持,争取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省农科院始终坚持以自身科技优势为依托,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主题,通过创办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成果示范推广、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开展技术咨询与培训、提供技术与市场信息服务、兴办科技产业等方式,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与农林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科技保障。
(一)创办农村科技示范基地,为我省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该院每年组织20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科技推广与普及工作。仅“十五”以来,该院紧密结合全省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依托自身成果与人才优势,每年自筹资金100余万元,组织20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全省各地大力创办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作,共组织实施了农科系统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478项,院科技示范基地项目260余项。先后创建了安阳、驻马店、新乡、濮阳等4个综合示范基地、85个单项示范基地和10个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了示范作用辐射全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网。
农村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和农科系统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的组织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的及时充分转化,一批技术水平高、对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作用大的新品种、新技术相继应用于生产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充分彰显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近年来,该院培育的品种在全省累计推广面积达8亿亩左右,在我省五大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生产中均以该院育成的品种为主导,为河南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该院作为全国农业科技教育战线的唯一代表,分别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首届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表彰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二)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高效示范样板
为强化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撑,探索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和机制,该院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建立了鄢陵、原阳2个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和商水、长垣等10个科技致富示范点,探索出了政府推动、科技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市场化运作“三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和以“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有机化生产、企业化运作”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板。其中,商水“美人指”葡萄示范点2007年平均亩收入超万元,最高亩收入达1.8万元,今年省农科院在该村已建500亩“美人指”葡萄的基础上又发展200亩高标准葡萄园,引进美国无核葡萄等10个新品种,打造全省最大的葡萄专业村;长垣有机冬枣示范点2007年亩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在原阳建立了2万亩高产优质水稻示范基地,并与当地签订了2000亩无公害优质水稻合作开发协议,实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
(三)创办科技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
科技体制改革以来,该院的科技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从无序管理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转变。尤其是“十五”以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种子法》的颁布实施,科技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该院创办了20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型企业,仅2007年共销售各种农作物种子、新型农药、肥料、饲料等科技产品9000多万公斤,销售收入超过4.5亿元,利税突破4500万元,较“九五”末的1013万元,增长了3倍多。该院的“秋乐”、“金娃娃”等种子品牌在省内外的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扩大,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享有良好信誉。
迈向未来,努力开创农业科技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这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又适时作出了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的重要决定,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省农科院正在为新时期的新任务努力奋斗……。
(一)实施“优势提升和学科扩张计划”,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把搞好优势学科建设,促进新兴学科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充分发挥5000万元科研发展专项资金的助强扶弱作用,强力推进学科建设。深入实施“优势提升和学科扩张”计划,在巩固优势学科地位的基础上,围绕队伍升级、技术升级、创新能力升级、竞争实力升级和科研条件升级,培育并促进新兴学科发展。围绕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攻关研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重点加强农作物育种技术研究、高产优质降耗高效等实用技术研究、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农业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 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以我院科技优势为支撑,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根本目的,围绕当地的支柱产业和优势领域,通过制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与科技示范园区、实施科技致富项目、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技术与市场信息服务等工作,并在全省建立不同类型的科技支撑示范样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武装农民,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农业生产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有较大增加;使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增产20-30%,亩均增收100元,农民户均年增收500-1000元。
(三)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提高队伍研发能力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国内领先、能进入国际农业科技前沿、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形成能够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团队。依托重大攻关工程、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培养、引进一批领军人物,在重大学术技术领域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改善科研基础设施
为提升我院科技创新能力,我院在“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一是首期投资12亿元建设的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基础工程已经完工,农业科学试验区已交付使用,总体框架将于明年初步建成;二是在院本部投资1亿元建设的面积为
(五)强化创新,着力转化,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加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机制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全省农科系统一盘棋的独特优势,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围绕加强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协作攻关,加强自主创新,强化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在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种粮收益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