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5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农业科学研究成果(下)
  3.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机械研制取得进展   研制成功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及低咖啡因加工关键设备,咖啡因脱除机已获国家专利;在苹果、柑橘浓缩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上也有明显进展,其产品基本达到了出口标准;油菜籽和苎麻加工技术研究进一步改进了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完成了马铃薯全粉加工工艺流程设计和蜂胶深加工产业化开发,提出适用于工业化生产、降低铅含量(低于3ppm),并建成一条年产25000公斤具国内先进水平的蜂胶除胶生产线,其产品已出口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开发出了农用移动式小麦烘干及清理设备和出粉率提高5%的制粉新工艺;开发出大豆系列产品微生物发酵水清法制取工艺,复合多肽、低聚糖、大豆皂苷生产工艺,开发出微胶囊化大豆油脂、大豆异黄酮等一批新产品;首次建立了我国优质牛肉分级标准,提出了一套以电刺激为主的牛肉快速排酸成熟技术。   研制出了水稻育秧精量播种成套设备和2ZU.6型水稻播秧机,填补了国内杂交稻等优良品种小播量精播装置空白和秧苗有序化移栽问题;完成了中型棉花苗期残膜回收机,中型秋后残膜回收机;首次采用割前脱粒、茎秆切割侧向输送铺放、复脱清选联合作业工艺,开发成功新型自走梳脱式稻麦联合收割机;开发出5HPN-3M型农用平床式逆流干燥机,可实现批量或连续烘干;研制出9JK-1.7型方草捆打捆机等苜蓿产业化关键设备及工艺技术。   针对不同地区实现作物收获机械化,研制成功4L-120型水稻联合收获机、4YW-2型玉米联合收获机;中国农业大学研制9LRZ-80型立式秸秆揉切机,适用于青(干)玉米秸、甘蔗梢、豆秸、薯类藤蔓、稻草等茎秆类原料,特别对于高湿、韧性强的难加工物料(如青芦苇、荆条等)有很强的适应性;中国农科院农机化所研制开发的新型背负式喷粉喷雾机,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高新技术农业应用研究成果   (1)农业核技术应用   利用锈变与生物技术相接合育成的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系H1778,及高产优质饼干小麦新品系H256等,开始异地试种。在利用辐射不育技术防治棉铃虫方面,完成人工大量饲养棉铃虫、小田间释放试验和辐射不育机理研究。完成了32种农产品、食品的辐照杀虫、系菌和保鲜的加工工艺标准的制定,有17个标准被批准。建立了辐照食品检测方法,并推荐了3种可以常用的检测方法。通过核技术诱变育种方法选育成的“中原单32号”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2000、2001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种植业重点推广品种。   (2)遥感技术   2000?2001年,我国开展了如下四个方面的新技术研究并取得进展:以高光谱分辨率遥感为主的高分辨率遥感信息对水稻的识别,小块种植面积的测定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技术研究;雷达遥感新技术在有云天气条件下对水稻和棉花的识别以及农业土地面积测算技术研究;新型遥感技术大数据量信息的快速处理、分析以及提取技术研究;以新型遥感信息为基础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处理技术以及基于遥感信息提取的地理信息系统快速生成、更新技术研究。   (3)农作物航天育种技术   航天育种每年为我国增产粮食近40亿公斤粮食。研究表明小麦表SP1种子酯酶和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酶活性上表现高于地面对照组趋势,在酶带数量上有增加趋势。小麦SP2代突变谱及突变频率品种间差异较大,15份材料中有11份在株高、粒重、粒型、穗型、育性、芒性、生育期等多个性状上发生不同程度的突变,总突变频率为3.1%-10.2%,有4份未发现明显变异。此外,航天育种种选系在蛋白质、面筋含量及沉淀值等品质性状上明显改进。   (4)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研究完成了多项资源环境信息服务体系示范运行系统,并分别在江苏、福建和安徽省应用示范,在区域灾情评估、农作物遥感估产、区域背景信息系统建设、农业结构调整、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资源信息化服务。   (5)智能化小麦-玉米连作环境系统模拟研究   首次实现了小麦-玉米连作环境系统模拟,在国内作物模型系统远程调用,实现了Internet环境下的小麦、玉米模拟可视化输出,不同类型作物系统的模拟及智能决策,模型输出的智能化解释,应用模糊逻辑、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作物生产智能预测。小麦高产群体图像智能识别多媒体专家系统研究,研制出小麦高产群体图像特征6项指标性状的识别和信息快速获取,建立了配套的田间自然条件下获取高质量群体图像的方法与技术规范,具有可开放性和可集成性,可直接用于指导小麦生产,填补了小麦群体性状图像识别与应用的空白。研制了昆虫雷达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采集系统部分2000年在廊坊基地试用证明,其稳定可靠、获得的图像完全能反映雷达屏幕显示的真实情况,同时易于使用。   (6)精准农业技术   利用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研究提出了精准农业施肥技术。明确了土壤养分时空变异规律和主要粮食作物养分精确施用的关键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成了养分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土壤养分状况、肥料使用等GIS图层的比较分析,找出了土壤养分的主要限制因子,弄清了肥料使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形成了以县或乡为单位的按土壤养分状况等分区操作的区域性养分资源管理与作物精确施肥技术。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进行农田管理及小麦等作物产量估测;应用遥感技术(RS)开展土地和草地资源调查等等。   (7)智能化农业管理   该项目从我国国情出发,将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管理领域,具有创造性;提出面向对象的“知识体?对象块”综合知识表示方法,引导启发式获取知识机制,有效用于农业复杂知识的表示与推理,以及将神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有机地集中到系统中,具有技术创新性。该成果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决策、产中管理、产后分析等全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指导科学种田。   (8)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   1)建立了农业宏观管理信息支持系统   提供初步的分析决策模型,应用于我国农业重大问题的分析;开发研制出分别适合我国南方稻区、黄淮麦区、新疆棉区、北方大豆产区的双季稻、小麦、春玉米、棉花、大豆高产专家管理决策系统,已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开发出基于6个采样点数据与8个基础数据库网络信息的动态复核及分析软件,实现了网络计算机对饲料产品质量的动态分析。   2)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研制成功   合肥智能所研发出“雄风”XF系列农业专家开发平台10多个,形成了分别用于管理农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和水产养殖等生产的近100种专家系统,并且在全国多个省市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土壤肥料信息系统取得突破   开发出的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显示并量化了我国2300多个县在土壤肥力、肥料使用、农田生产力等方面的时空变异特征。该成果明显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有效减轻了不合理施肥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在全国20多个省推广近2年来,增收11亿多元。   4)鸡常见疾病临床诊断专家系统   该系统可对鸡新城疫、马立克、法氏囊、支气管炎、喉气管炎、霉形体病等主要传染病、鸡营养代谢病和鸡寄生虫病作出各种诊断,并给出疾病的防治措施、防治计划与预后,并输出进一步诊断及实验室工作操作程序。系统采用C语言编程实现,知识表示、推理策略和解释功能实用有效,用户可以2次加权,使主观和客观有机结合,提高了鸡疾病的诊断符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