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5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农业科学研究成果(中)
  2. 应用和开发研究成果   (1)高产、优质、多抗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1)“中国超级稻”   2000年培育出的“协优9308”平均亩产789公斤,产量创历史新高。2001年在继前两年创单季稻产量最高后,又创连作晚稻百亩示范平均亩产达726.7公斤记录,标志着中国超级稻连作晚生产集成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2)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   培育出水稻“中香1号”、“中优早3号”,优质面包小麦“中优9507”,优质蛋白玉米“中单9409”、“中单3710”,油菜“中油杂2号”等。其中特优水稻新品种“中香1号”,米质可与泰国名牌大米媲美,而单产却是泰国米的两倍,已进行大规模的基地化生产,2001年示范片面积3442.8亩,核心百亩方617.8亩,平均亩产447.6公斤,高产田亩产超500公斤;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中优9507”已在京、津和河北、山西大面积推广,亩产达400公斤以上,品质达到国际面包麦最优标准;优质蛋白玉米“中单9409”已在山西等地大面积推广;优质油菜“中油杂1号”成为全国目前通过鉴定的、符合优质标准的杂交油菜品种中品质最好、产量最高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示范推广面积达1000余万亩。   3)转基因抗虫棉   继培育出单价转基因棉之后,又成功地培育出我国第二代转基因抗虫棉,仅2000年一年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面积36万亩,至2001年底,抗虫棉已经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湖 南、湖北、江苏、安徽、新疆、辽宁等省区累计推广1700多万亩,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保护地番茄主栽品种“中杂9号”和“中杂8号”   近年预计累计推广面积有望达到300万亩,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中双7号”双低高产高抗油菜新品种(“中油119”)   双低、高产、高抗油菜新品种“中双7号”的育成,解决了优质与高产、优质与抗病难以融合的矛盾,集优质、高产、抗病和广适性于一体。2001年获得国家重大后补助,并被国家列为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主推品种。2000?2001年区试结果平均亩产146.9公斤,生产试验示范一般亩产150公斤,高产可达258公斤。现已累计推广近6000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5亿元。   6)水稻新品种“武运粳7号”   该品种选择抗病、抗倒的“嘉48”为母本,以本地丰产性较高、米香质优、株型较好的“香糯9121”为父本配组,F1代再用抗病品种“丙815”复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属早熟晚稻类型,作单季晚稻栽培,全生育期156-159天,株形紧凑,茎秆粗壮,穗大粒重,亩产稳定在650公斤以上,比原主栽品种增产7%-10%。该品种抗倒性强,高抗稻瘟病、白叶枯病,适宜种植范围广。   7)转基因“三系”杂交棉   试验表明,“三系”杂交棉的繁殖和制种产量已连续两年稳定在每亩75-100公斤,基本达到生产上的要求。“浙杂166”连续两年累计种植了150多亩,皮棉产量比常规杂种棉平均增产10%以上。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现有棉花总面积约5800万亩,如果每年种植“三系”杂交棉1000万亩,需用种量约500万公斤。这项技术每年除制种获利2.5亿元外,还可由皮棉增产获利50亿元。   8)抗虫转基因小麦育种   试验表明,这种转基因小麦对蚜虫等具有有效的抗性,部分小麦植株上的蚜虫数量减少了70%以上,这种GAN基因品种对蚜虫、褐飞虱、叶蝉等同翅害虫都有很好的抗性。经过初步分析,这种转基因小麦的生长、产量及品质与普通小麦没有明显差别。   9)多抗大豆新品种培育   由上海交大与东北农业大学的专家共同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豆多抗性资源创新及遗传基础的研究”,选用了一批国内最新的高抗大豆资源作试验对象,进行了多抗性基因聚合杂交研究,选育出了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的“东农43号”。该大豆新品种能抗灰斑病、孢囊线虫病、花叶病和疫霉根腐病等多种病害。   10)长绒棉优质抗病育种   通过大量的杂交组合,连续定向选择及南繁北育等多种方法进行生产试验,终于选育出一批抗病优质新品种。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育的长绒棉新品种“新海15号”、“新海17号”、“新海18号”以抗病质优为主要特点,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新海16号”品质优良,经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测定结果显示:其等级长度、纤维整齐度、匀度均适合纺80-120支的高支高档产品。   (2)畜禽草新品种培育   1)光明猪配套系   光明猪配套系是应用现代猪遗传育种理论,按适宜集约化养猪生产的种猪选育方法,经多年选育而成的,经对核心群猪进行氟烷基因的PCR-RFLP和RAPD分析,表明其有良好的遗传基础,主要性状均有明显提高。用配套系作亲本生产的商品猪平均日增重0.88公斤,活体背膘厚1.67×10-2米,饲料转化率2.547,均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居国内先进水平。   2)版纳微型猪近交系   一种极为理想的生物医学实验动物??近交系版纳微型猪有望培育成功。这将为生物医药学研究、异种器官移植、转基因动物研究以及人类基因组和猪的基因组计划中的功能基因研究提供高度纯合、遗传背景清楚而又性状各异的大型哺乳类动物近交系,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科学意义。   3)紫花苜蓿耐盐新品种??“中苜一号”   “中苜一号”是在盐碱地通过混合选择育成的,具有耐盐、抗旱、耐贫瘠、生长迅速、早熟等特点,能在含盐量为0.3%-0.4%的盐碱地上生长,比保定苜蓿干草产量提高10%以上,比 沧州苜蓿提高30%以上,亩产干草984公斤,适合在黄淮海平原、渤海湾一带大面积的盐碱地种植,同时在内陆盐碱地表现亦很好。   (3)土壤、肥料和水的技术创新       1)北方土壤供钾能力及钾肥高效施用技术创新   我国北方主要土壤供钾能力、钾肥的有效施用条件和技术研究,揭示了北方主要土壤供钾能力和潜力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而土壤对钾素的吸附固定能力自西向东逐渐增强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风化程度和不同黏土矿物含量的内在联系,并据此确定了各种作物在高产条件下的施钾临界值,制定出土壤速效钾六级分级标准,研制建成“北方土壤钾素地理信息系统”(NCSKIS),绘制出“北方土壤钾素分级信息图”。该成果首次提出了北方主要土壤的供钾能力、钾肥的有效施用调节和技术,确定了东北和华北38种作物施钾效果和钾肥适宜用量,明确了钾肥有效施用条件,形成了北方因土因作物施钾技术体系,3年推广钾肥1176万公顷,增加纯经济收入37.6亿元。该成果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新型肥料??腐植酸尿素研制    腐植酸尿素是用腐植酸和尿素反应制成的有机络合物,系集有机肥与化肥于一体的新型肥料。产品有Ⅰ型、Ⅱ型、Ⅲ型三种。技术指标以Ⅱ型为例,腐脲络合物含量≥20%,络合态氮占总氮量≥5%,粒度(0.5×10-3-2.8×10-3米)≥75%。经5年八省、市的作物正规试验表明,增产达到显著以上水平为70.7%,116组试验统计增产几率为97.4%,增产5%以上几率为87.1%。以上结果表明,腐植酸按正常施肥法能满足作物营养需要。   3)渗水地膜覆盖技术    渗水地膜是一种具有微通透结构的新型地膜,可微渗水、微通气。渗水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可改善作物根际生态环境,提高小雨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该技术主要用于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旱地稀播作物,也适于水浇地种植的瓜、菜等作物,投入产出比高于普通地膜覆盖。现已组建渗水地膜生产基地,形成了渗水地膜覆盖玉米、棉花、瓜菜等作物的配套栽培技术。   (4)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通过攻关,大幅度提高了我国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如小麦单产达到600公斤,玉米单产达到700公斤,以及棉花、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有大幅度提高。我国培植的超级杂交稻“Ⅱ 优明86”经专家测试验收,其亩产达到1196.5公斤,再次突破由超级杂交稻“特优175”所创下的世界高产纪录。2000年在云南永胜县省涛源乡首次试验,比杂交稻“汕优63”增产18%。   (5)现代畜牧业生产配套技术体系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集畜禽良种、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环境工程于一体的集约化畜禽饲养管理技术体系,为我国农业产业的结构性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   1)规模化猪鸡场环境调控关键技术与设备   该项目以高温高湿条件下的新型夏季通风降温技术,经济、实用猪场高浓度污水处理技术,畜禽粪便快速发酵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为突破口,完成了环境调控和粪污处理两个方面9种新技术和配套关键设备研制。该项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对保护环境和促进生产有重要作用。该项成果获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亚热带集约化养猪繁殖工艺及配套饲养技术   该项目提出了一套适合亚热带地区集约化养猪繁殖技术和配套饲养技术,包括:采用杜长大或杜大长杂交组合;28天龄断奶;高温季节在配种舍、怀孕舍采用喷雾降温;仔猪采用全漏缝地板饲养及种猪限位饲养;母猪料添加0.20ppm生物素;仔猪料Ca与有效P比为2∶1;仔猪料电解质平衡值为225mep/kg;种猪、仔猪根据抗体监测结果进行免疫等综合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6)工厂化设施农业   研制并建成华北、华东型连栋温室,华南型单栋温室,东北型节能日光温室,智能型连栋温室。其中华北双层充气膜连栋温室,较以色列温室节能42%。开发出番茄、黄瓜等蔬菜及鲜花等工厂化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及采后处理工艺,其中立柱式的蔬菜无土栽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连栋与温室番茄、黄瓜土壤与基质栽培,产量达到约30公斤/米2的水平。   1)温室番茄高产稳产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开发研究   该项目针对我国温室缺乏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而导致的温室番茄早衰、病虫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差、难以周年生产等问题,通过研究温室番茄周年长季节栽培品种及温、光、肥、水、CO2量化指标,结合病虫害综防与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研究开发了温室番茄周年长季节栽培生产模式,率先提出了温室长季节土壤栽培及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规范化技术规程,为我国温室番茄的高产高效生产开辟了新途径。   2)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采用有机固态肥取代化学营养液,在作物整个生长过程中只灌溉清水,突破了无土栽培必须使用化学营养液的传统观念;采用价廉易得并可就地取材的农作物秸秆(如玉米秸、葵花秸等)、玉米芯、废菇渣等农产废弃物全面取代价格昂贵的草炭作为无土栽培基质,并可连续使用3-5年;显著降低无土栽培的成本,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系统一次性投资较最简单的营养液基质槽培降低45.5%,肥料成本降低53.3%,基质成本降低60%;采用该技术生产番茄连续两年每亩年产量超过20 000公斤,最高产量达到22 187.78公斤,达目前最高产量水平。   3)温室蔬菜特种栽培和育苗设施技术研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新建的500平米连栋塑料温室内进行R144番茄、R139番茄、C-8网纹甜瓜栽培试验取得成功,其中R144番茄枝条生长旺盛,其坐果总量近万个。山东农科院研制成功新型日光温室蔬菜栽培系统;上海交大农学院完成了工厂化蔬菜瓜果育苗工程。   (7)农业防灾、减灾技术   首次将气候数值模式与农业气象模式集成应用于作物生长发育、土壤水分和作物干旱的监测;层状云人工增雨技术系统整体上已处国际前列;研究建立双偏振雷达识别指标及雹云模式;有机结合避霜、抗霜,减霜三种技术方法,形成较完善的防霜理论和技术。   (8)旱农、荒漠化防治和生态农业试点   1)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   在以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一是创建了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中心的主要类型区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出并完善了平衡施肥技术,规范了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技术,强化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了农田水分空间富集的集雨节灌技术,研制和推广了抗旱化学制剂等技术。二是确立了主要类型区有助于水分整体效益提高、用养结合的种植制度。三是研究建立了主要类型区有助于系统生产力提高的农牧结合、农林牧综合发展模式。四是研究明确了旱作农田肥水协同效应,水分补偿效应,水分养分输导效应和增强作物逆境生存能力,养分在土壤中的扩散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同时建立了肥水耦合模型。五是提示了11种作物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及开发途径和措施。这些科技成果通过组装集成和工程化开发,在试验区开展大面积示范,在相关地区广泛推广应用,增产粮食49亿公斤。该成果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荒漠化治理技术研究和生态农业试点    研究并建立了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化土地治理技术科研基地,沙质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荒漠化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共取得新产品10个,新技术、新工艺58项,新材料51种,经专家认定的科技成果25项。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成果已达25项,有7项达到了产业化水平,获得了综合经济效益1.7亿多元。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目前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已达200多个,遍布30个省、市、自治区,覆盖耕地面积占全国的7%左右。同时,全国有7个生态农业示范点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五百佳”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