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工 作 简 报
第 3 期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 2012 年3月 30日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院县合作共建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县总体方案
(2012-2015)
一、目的意义
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大省,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2011年9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首先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确保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基础,始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科技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调: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当前,河南省正处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必须通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步伐,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我院经过认真谋划,研究决定组织实施“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即在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业产区,创建5个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基地县和20个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县,在全省各地建立不同类型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100个。2012年伊始,在广泛接洽、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在粮食主产区和农业生产优势产区、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合作基础良好、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原则,决定在黄淮四市的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和豫北的新乡市选择永城、商水、西平、罗山、延津5个县,合作共建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县,将我院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各综合示范县集成、展示和应用,发挥科技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共同打造新型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平台和河南省乃至黄淮海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样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要求,紧紧围绕推动中原经济区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加强合作为抓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立足全局,主动融入,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产生影响,为保障河南农业生产、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三、目标任务
(一)围绕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以粮食作物为重点,整合育种、栽培、植保、土肥、信息等学科技术力量,组装配套优秀科技成果,联合地方有关部门,共同创建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每年创培50个百、千、万亩不同规模的高产、超高产示范样板,并以乡镇为单位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使示范区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达到100%,粮食品质达到无公害标准,示范区较前三年平均产量年均增加10%以上,辐射带动区较全县平均产量年均增加5%以上。
(二)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实施科技致富项目,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区,提供各类信息和技术服务等手段,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效经济作物、设施园艺、园林花卉、珍稀食用菌、畜禽健康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等技术集成与示范,培育10个不同类型的科技致富示范典型,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提供高效示范样板。
(三)围绕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以组建专家服务团和技术服务小分队,选派科技副职和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创新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培训方式,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每年举办不同类型的科技培训100场次,培训基层干部群众2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万份,全方位、多途径、全天候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与市场信息服务,传播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广大农民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
四、综合示范县农业主导产业
(一)永城市:位于我省最东部,处于豫鲁苏皖结合部,全市总面积2000平方公里,耕地180万亩,总人口140万。永城农业生产以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粮棉油产量居全国百强县(市)行列,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和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永城年面粉加工能力60亿斤,是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被授予“中国面粉城”称号。为探索采煤塌陷区土地资源科学开发治理和高效永续利用的途径和模式,永城市在城厢乡西部7个行政村采煤塌陷区规划建设永城市新型现代农业导区,重点建设高标准万亩现代化粮食生产示范区和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探索粮食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高产优质发展模式和生态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途径,实现农业产业的集聚发展。
(二)西平县:位于驻马店市北部,全县总面积1089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其中农业人口76万。西平县是典型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大县,粮食作物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常年种植面积在198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00万吨左右。2011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2.68万亩,总产达105.69万吨,实现8年连续增产,先后7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西平县食用菌生产发展迅速,全县各类食用菌年产量达8.5万吨,产值达4亿多元,已形成了以双孢菇、平菇、香菇、黑木耳为主,以香菇、鸡腿菇、真姬菇、秀珍菇等品种为辅,其他菌类为补充的产业格局。西平县也是畜牧生产大县,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8%,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畜牧业。
(三)延津县:位于我省北部,全县总面积886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常年种植小麦95万亩、玉米46万亩、花生42万亩、蔬菜8万亩、棉花5万亩。延津县拥有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省食品工业强县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延津县坚持把“小麦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把科技作为打造“中国第一麦”的重要支撑,以发展优质小麦为主导,实现了由优质小麦生产种植向小麦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跨越。
(四)商水县:位于我省东南部,黄淮平原腹地,全县总面积1263平方公里,总人口113.2万,其中农业人口105.3万。商水县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2009年、2010年、2011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也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科技先进县。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商水县实施了“一园一区一基地”建设规划,决定在全县建设10万亩的农业综合开发区(集粮食生产、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畜牧养殖及新社区建设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1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重点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生态良性循环农业)和5万亩的粮食高产创建基地(辐射带动全县小麦、玉米一体化的稳产高产开发)。
(五)罗山县:位于我省南部,全县总面积2077平方公里,总人口7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8万人。罗山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级产粮大县,以粮食、茶叶、蔬菜、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林果业为其农业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南茶、北菜、中部种养、环城花卉苗木”的产业格局,拥有相对集中的79万亩超级稻生产基地、4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4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6万亩茶叶生产基地、12万亩紫云英生产基地和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水稻、小麦、油菜是罗山县种植业的重中之重,耕作制度为“稻?麦”、 “稻?油”一年两熟制,全县常年耕地面积129万亩以上,近三年粮油作物平均播种面积183万亩,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30万亩。
五、重点合作项目
(一)优质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结合我省2012年启动实施的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在各综合示范县,优先选择交通便利、集中连片、田间基础条件好、群众科技意识强的乡镇和现代农业园区粮食高产示范区,集中我院的成果、技术和人才优势,创建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创培一批百、千、万亩不同规模的高产、超高产示范样板,从而推进整乡整县建制的大面积高产创建。其中,在5个县(市)分别建立小麦新品种郑麦366、郑麦7698、花培8号等大面积示范基地;在西平、延津、商水和永城建立玉米新品种郑单958、郑单988、郑单538、郑黄糯2号、郑单136、秋乐151等大面积示范基地;在罗山建立水稻新品种郑稻18、郑稻19示范基地;在永城建立大豆新品种郑59、郑9805等示范基地;在永城、西平、延津和商水建立小麦、玉米一体化吨半粮生产基地。同时,在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与地方农业部门密切配合,组织相关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在示范区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松与秸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带动大面积增产增收。
(二)高效经济作物、设施园艺和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根据各综合示范县(市)的生态类型和农业生产优势产区,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效经济作物、蔬菜瓜果和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其中,在永城,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在新型现代农业先导区打造2000亩核心示范园区,建立高效设施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在永城、延津建立优质棉花新品种豫杂37、银山9号等新品种示范基地;在延津、西平、商水建立花生新品种豫花9326、豫花9719、远杂9102、远杂9307、远杂9847等新品种示范基地;在商水,进一步拓展葡萄生产示范基地规模,开展设施栽培,完善并推广果粮套种模式,建立芝麻新品种郑芝12号和郑芝14号示范基地;在西平,依托与省农科院已有合作基础,进一步扩大规模、改善条件、提高标准,促进食用菌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建立豫南地区最大、最集中的双孢菇、金针菇、平菇生产示范基地;同时,积极指导商水、永城、罗山发展食用菌产业;在西平、罗山和延津,依托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扩大温棚蔬菜种植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建立规范化、品牌化的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在罗山,建立油菜新品种杂98033、杂双5号、双油195等和优质绿肥紫云英新品种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优质高效茶叶种植技术。
(三)畜禽健康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建设。结合我省2012年启动实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发挥我院畜牧兽医和动物免疫专业技术优势,为5个县(市)的重点畜禽养殖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健全猪、牛、鸡等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禽良种率;引进畜禽健康养殖新技术,提高养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猪、牛等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帮助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区,全面推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在粮油食品加工产业优势突出的永城、延津和商水,与当地粮油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合作,重点建立小麦胚芽油、大豆、芝麻、花生和食用菌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基地,促进当地粮油加工企业的集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式布局发展。
(四)联合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针对各综合示范县(市)开展的示范基地项目和基层广大群众、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际需要,将整合农作物育种、栽培、土肥、植保、园艺、畜禽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骨干技术力量,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专家服务团和技术服务小分队,围绕新型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以基层农技人员、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为重点,以农业实用新技术、现代农业知识、创业致富技能、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领路人;同时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大力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农信通等传媒手段,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技术咨询与服务,传播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广大农民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组织。院、县双方要加强对合作共建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县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有关各方的职责任务,建立领导和实施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合作共建协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双方领导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和研究合作共建重大事项;河南省农科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和5个县(市)的农业局或基地办公室作为双方联络单位,负责合作共建的日常事务、沟通交流与组织协调等工作;省农科院向各综合示范县(市)派遣科技副县(市)长,负责合作共建的具体事务,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二)选准项目,责任到人。要根据各自优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确定合作项目,选定项目首席专家,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要根据项目需要,及时组建由省、市农科院所和县相关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实施组,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定考核指标;各综合示范县(市)要研究制定三年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
(三)加强管理,狠抓落实。要加强合作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目标控制,跟踪服务,狠抓落实;要积极筹集资金,划拨专项经费,用于项目实施和活动开展;要制定有关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全程化、精细化服务,确保合作项目顺利实施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注重宣传,扩大影响。要结合项目实际,组织科技人员积极开展农作物种植、畜禽健康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关键时节的技术指导,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农信通等现代传媒手段,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并适时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测产验收会,邀请领导视察,加强宣传报道,不断提升合作共建的社会影响力。
二○一二年三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