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工 作 简 报
【本期目录】
◆ 《信阳日报》:“院县共建”迎来发展春天??走进罗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
系列报道之一
◆ 《信阳日报》:“院县共建”孕育累累硕果??走进罗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
系列报道之二
◆ 《信阳日报》:“院县共建”福泽专业大户??走进罗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
系列报道之三
《信阳日报》, |
“院县共建”迎来发展春天??走进罗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作为全省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之一的罗山县,依托当地蓬勃兴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层次、多学科的科技人员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形成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增产增效并重的农业生产新态势,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了科技活力、增添了发展动力。本报从今天起刊发“走进罗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系列报道,以期对我市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发挥借鉴与启示作用。
□本报记者 陈世军
通讯员 姜明波 何梦琳
这是省农科院与罗山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取得的重要成果,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引领罗山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罗山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李焕伟说:“通过‘院县共建’,我们找到了一条依靠人才、技术,助推粮油生产可持续增长的新方法。”
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2012年年初,省农科院与有关县(市)共同启动实施了“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即依照在粮食主产区和农业生产优势产区、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合作基础良好、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原则,合作共建5个(罗山、永城、延津、商水、西平)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市),择优培育20个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县,着力打造100个各具特色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
油菜是罗山县夏季主要农作物之一,历史上最大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但因传统的人工收割方式费工费时,劳动力成本高,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针对这一情况,省、市、县农业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围绕“杂双6号”等适合机收的优良油菜品种,开展配套农艺技术试验和研究,逐步探索出了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油菜高产高效生产模式。2013年,该县子路问津种养专业合作社千亩油菜示范基地率先实现了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油菜平均亩产220公斤,高产田亩产300公斤以上,机械收割效率与人工收割相比提高了40倍,示范区内油菜亩均产值1232元,与周边小麦亩产值735元相比,种油菜每亩净增效益497元。2013年5月24日,省农科院在罗山召开了全省油菜机收现场观摩会,在全省油菜主产区引起了轰动。在典型示范带动、比较效益推动下,2013年秋,该县油菜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到45万亩。
小麦是罗山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产量不高,是我省典型的稻茬麦低产区。实施“院县共建”以来,省、市、县科技人员联手共同研究、制定高产创建方案,集中打造“小麦新品种郑麦9962高产创建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选用新品种,推广“四改一防”技术:播种方式由原来粗放的人工撒播改为精细的机械条播;播种期根据小麦品种特性,由群众喜欢的早播改为适期播种;播种量由传统的大播量改为小播量;施肥由盲目的单一施用氮肥改为测土配方施肥,适当增加用肥量;在管理上抓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重点搞好“一喷三防”和赤霉病的预防工作,抓住了当地小麦产量低的主要矛盾。2013年5月,由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省农业厅和信阳市农科院联合组成的专家组,对该县楠杆镇李寨村万亩小麦示范基地现场测产,平均亩产达474.9公斤,比当地前三年平均亩产增加204.35公斤,取得了万亩连片超900斤的重大突破。
省农科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处长田云峰在总结“院县共建”工作时认为,“罗山经验”就是始终确保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服务到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相关部门对“院县共建”支持到位,让现代科技充分发挥潜能,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信阳日报》, |
“院县共建”孕育累累硕果
??走进罗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陈世军
通讯员姜明波 何梦琳
阳春三月,当你走进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养专业合作社油菜新品种新技术高产示范区,千亩连片的油菜花芬芳扑鼻;当你走进灵鼎峰天然茶叶专业合作社有机茶示范园,那连绵起伏的山岭峰峦间茶林绿波荡漾;当你走进楠杆镇李寨村小麦高产示范区,那一望无垠的麦浪传递着夏粮丰收的喜讯……
耳濡目染,是“院县共建”带来的丰硕成果,现代科技让罗山县现代农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罗山县县长汪明君感慨道:“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罗山生产出了有机大米和有机茶叶,粮食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为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产品升级、加强涉农企业品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稻是罗山县重要的秋粮作物,2012年实施“院县共建”以来,该县水稻生产再次步入新的发展机遇期。省农科院专家围绕罗山县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有机稻生产、延伸产业链的理念,着力打造粳稻新品种“郑稻18”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示范基地。2012年,建成示范基地12000亩,2013年扩大至17000亩。该基地在我省率先引入GAP(良好农业规范)国际生产标准,应用“一晚二密”高产栽培新技术,经专家测产验收,百亩核心示范点平均单产827.2公斤,千亩展示田平均单产712公斤,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与优质的矛盾。在“郑稻18”的示范带动下,2013年,该县粳稻面积发展到31万亩,实现增产2185.5万公斤,农民增收1.24亿元。2013年9月18日,全市粳稻生产现场观摩会在罗山县召开;11月21日,省农科院在罗山县召开了“构建水稻产业联盟、促进水稻产业发展”座谈会,与罗山县委、县政府共同谋划,围绕保粮增效这一目标,又提出了“搭建产业链、形成共同体”的发展新思路。
罗山是我省优质烟叶生产区,省农科院烟草所与罗山县烟草公司密切合作,在楠杆镇和高店乡分别建设烟草核心示范区500亩,引进优质抗病新品种,采用大棚漂浮育苗技术,烤烟单产平均达到156公斤,品质明显提高。省农科院园艺所引进的葡萄避雨栽培技术,把罗山县的葡萄生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亩种植效益在3万元以上。
省政府参事、省科技厅副巡视员王志和参观“院县共建”取得的成果后认为,“罗山经验”就是通过科技成果与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结合,让现代农业科技元素不断彰显,产业效能不断攀升,较好地解决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棚架”问题,着力破解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值得认真总结推广。
《信阳日报》, |
“院县共建”福泽专业大户
??走进罗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陈世军
通讯员姜明波 何梦琳
“我们合作社一万亩茶园,由省农科院专家指导,用杀虫灯、诱虫板杀虫,浇水有喷灌设备,不施农药、化肥,茶叶品质有了很大提升,获得了国家有机茶叶生产认证,茶叶价格也上了新台阶。”罗山县灵山镇灵鼎峰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明水自豪地告诉记者。
如今,无论你走进罗山县哪家“院县共建”帮扶的专业大户,都能看到耳目一新的共建成果。罗山县委书记许远福说:“‘院县共建’让专业大户有了后台,有了底气,有了辐射一片、带动一方,勇当领头雁的信心,也为我们开展‘四进四提升’活动赋予了新的内涵。”
2013年9月以来,罗山县委、县政府开展了“四进四提升”活动,要求各县直部门和党员干部进乡村,提升基层组织服务水平;进社区,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进农户,提升和谐罗山建设水平;进企业,提升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省农科院与罗山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带着成果、技术和资金,走进乡村、走进农户,与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主体对接,帮助他们规范管理制度,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了罗山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在粮油生产领域,“院县共建”重点扶持的子路问津种养专业合作社应用GAP(良好农业规范)从事标准化生产,使其水稻、油菜生产标准在全省率先与国际接轨,保证了粮食生产的质量安全,也为加工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深受企业青睐。目前,该合作社的土地经营规模达到5300亩。在茶产业领域,重点扶持的罗山县灵鼎峰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有机茶叶生产,树立“灵鼎峰”有机茶品牌,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该合作社顺利拿到了有机茶转换证,填补了罗山毛尖有机茶生产的空白。在设施蔬菜领域,重点扶持的罗山县四季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大规模开展设施蔬菜生产,引进、推广安全生产技术,更新黄瓜、萝卜和辣椒品种。该合作社生产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口感,均处于上等水平,在豫南树起了响当当的“四季丰”品牌。
“院县共建”实施两年来,近百名专家深入罗山县各专业合作社、农户指导生产,召开各类现场观摩、培训会70多场次,培训技术骨干30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万余份,有力推动了罗山农业生产经营实现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
主抓罗山“院县共建”工作的省农科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副处长、罗山县科技副县长程泽强说,“罗山经验”就是通过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多学科融合理念的引入,不断提升“院县共建”实施效果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省农科院和罗山县政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造现代农业示范样板,为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搭建了平台,为家庭农场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为农业生产全程应用机械化创造了条件,为农民增收开创了捷径。我们相信,随着“院县共建”的不断深入,明天的罗山大地,将是一幅更加秀丽壮观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