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工 作 简 报
【本期目录】
◆ 房卫平副院长出席郑麦7698生产示范南阳现场观摩会
◆ 《河南日报》:专家“会诊”记
◆ 《中国科学报》: 科技让猪场粪污变害为宝
◆ 《河南日报》:商水种粮大户买“飞机”
房卫平副院长出席郑麦7698生产示范南阳现场观摩会
房卫平副院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许为钢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向为郑麦7698高产创建和品种开发工作给予长期支持的南阳地区种粮大户和种子经销商表示感谢!并进一步强调指出,当前我省正在面临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流转加速、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迅速发展、科技服务对象多元化等新情况,我们要主动研究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院小麦所要总结经验,不断加强种子繁育、提纯复壮和配套技术研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和产业开发强度,创新开发机制,开展技术服务,为促进南阳地区乃至全省小麦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的优化,提高优质小麦产量和效益,打造优质小麦品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郑麦7698是我院小麦研究所许为钢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继郑麦9023之后育成的又一个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先后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品种审定,是国家863和我省重大科技专项的研究成果,被农业部推荐为主推品种之一。2011年以来,我院小麦所结合郑麦7698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一方面与南阳市农科院以及当地农技部门密切配合,围绕特征特性,制订技术规程,开展技术培训,另一方面与当地种子经销企业联合,加强种子生产、示范、宣传、销售和维权工作,并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做好宣传和引导,加速了品种推广和技术传播。2013年南阳地区郑麦7698的播种面积达到88万亩,不仅为南阳优质强筋小麦基地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南阳种植业结构调整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河南日报》, |
专家“会诊”记
□本报记者 卢松
在小潭乡大潭村,延津县延生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西红柿大棚内挤满了人,10多位大棚蔬菜种植户,围着从郑州赶来的蔬菜专家,请教种植技术,现场气氛热烈。
“俺家大棚的西红柿节间短、叶片皱缩是咋回事?”刚进大棚,种植户邱逢亮便拉着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高冠英,迫不及待地问。
高冠英说:“前期控旺时,生长抑制剂用药量大了,你再打点生长促进剂,浇点水,就会好起来。”
“大棚里有粘虫板,还用再打药除虫吗?”“有一部分西红柿的叶子发黄是啥原因?”种植户们把一个又一个问题“抛向”专家,省农科院、郑州市蔬菜所的专家们耐心地做着解释,并现场示范。
春季是大棚蔬菜生病的集中期,当日上午,省农科院和郑州市蔬菜所的7位蔬菜专家相约来到延津县,现场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种植户提问,专家解答,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12点。
省农科院园艺所2012年12月在延津县小潭乡、僧故乡设立示范区,在蔬菜生产的每个关键环节都会为当地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并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一年多来,指导当地种植蔬菜大棚面积3000亩。
《中国科学报》, |
巧用“猪?沼?菜”“猪?沼?果”“猪?沼?粮”模式:
科技让猪场粪污变害为宝
■史俊庭
“老彭,你这两棚西红柿好吃不,今年销售咋样啊?”
“你还别说,用了这沼液、沼渣,番茄好吃还好卖,一个棚能卖四五万啊。”
这是记者日前在河南省西平县盆尧镇徐杨村采访的时候,听到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直和日光温室经营者彭富德之间的对话。
彭富德和他的儿子在徐杨村承包了两个日光温室,主要种植西红柿。走进日光温室,抬头可以看到悬挂在棚顶的沼气灯,低头可以看到三十公分宽、十公分高、用水泥修整的渠道,渠道上每隔一定距离,都会有一个带简易阀门的出水口,正对着一行行两边种植着西红柿的垄沟。
“每隔十天半个月,后面养猪场的沼液沼渣都会通过管道输送到大棚里浇菜,还不用花钱。”彭富德说。
彭富德说的养猪场是西平丰源牧业有限公司的种猪场,该养猪场1200头能繁母猪,一年出栏育肥猪24000头。该公司董事长张满堂说,对于这样规模的猪场来说,粪污的处理是个大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借助河南省农科院“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与西平县政府开展“院县合作”的契机,开展了针对猪场粪污的“猪?沼?菜”项目研究和推广工作。
在丰源牧业,记者看到两个总容量900立方米的沼气罐,张满堂说,这两个沼气罐所在地就是他们投资536万元建设的沼气站,用来处理猪粪便和发电。“在夏天,沼气站一天的发电量可以维持公司半天用电。”张满堂说。
陈直向记者介绍了整个项目的流程:来自猪场的粪便首先被输送到沼气站,在有益菌的辅助下,猪粪便经过较快发酵,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而经过发酵的沼液、沼渣可以直接通过管道输送到猪场隔壁的日光温室内。
同行的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博士邢宝松说,温室内的沼气灯不仅能够延长植物的光照时间,还能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输送到日光温室的沼液沼渣,也改良了土壤的理化特性。
在徐杨村承包了四十个日光温室的村民杨红典说,这个地方原来是林地,土壤偏碱性,刚开始建棚的时候根本犁不动地。自从用了一年的沼液、沼渣之后,土壤疏松了很多,地下害虫也少了。
“俗话说货卖一张皮,浇过沼液、沼渣的蔬菜品相很好,很好卖,还节省种菜成本10%~20%。”杨红典说。
西平县畜牧局高级畜牧师耿永献说,西平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3年存栏生猪107多万头,出栏136多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36.97亿元。该县畜牧业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养殖粪污的处理和环境污染的压力。针对这个现状,“猪?沼?菜”模式应运而生。
西平县副县长张磊告诉记者,通过两年的准备和实施,该模式已经成熟,并开始向西平全县推广。目前,该县的其他乡镇也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开展了“猪?沼?果”“猪?沼?粮”项目。
河南省农科院畜牧所副所长白献晓研究员说,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养殖场粪便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是困扰养殖业发展的难题,“院县合作”项目研究提出的“猪?沼?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在同类地区具有很强的示范推广意义。
陈直告诉记者,他已经成功将该模式推广到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在该镇的河南丽群养殖有限公司,公司老板冯绍银将处理过的沼液、沼渣用来浇他承包的200多亩马尾松。让他欣喜的是,这不仅解决了让他头疼的猪场粪污问题,还让原来生长很缓慢的马尾松的生长速度快了不少。
《河南日报》, |
土地流转催生新需求
商水种粮大户买“飞机”
本报讯(记者张海涛)“我终于圆了自己的‘飞机’梦!”4月21日,指着田里的两架植保无人机,商水县天华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高兴地对记者说。
新购入的植保无人机每架约20万元,通过无线操控执行飞行洒药任务。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螺旋桨的急速转动,携带10公斤农药的飞机稳稳升空,在麦田上方两三米的高度快速飞行,播洒农药宽度约5米,10分钟左右已完成近20亩麦田的喷药任务。
刘天华告诉记者,目前天华合作社流转土地万余亩,若所有农田用这种“飞机”全部喷洒一遍,最多只需要一个星期。
“以前喷洒农药靠人工,至少要几十个人忙活半个月。”刘天华说,天时不等人,低效率的人工喷洒往往错过了防治病虫的最佳时机。
天华合作社是省农科院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该院小麦研究所赵献林研究员说,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天华合作社许多传统的耕作管理方法遭遇到了瓶颈,必须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换代。
记者在天华合作社看到,这里各种大型农机齐备,为了解决玉米晾晒问题,合作社还购买了大型烘干机,能将玉米含水量从30%降到14%,大大提高了玉米品质。而合作社正在建设的“智慧农业”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可远程实时监控农田的温度、风向、墒情、病虫害等情况,将让这里的农业生产充分体现智能、现代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