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工 作 简 报
【本期目录】
◆ 张新友副院长出席郑麦366产供销对接现场观摩会
◆ 房卫平副院长出席小麦新品种郑麦583现场观摩会
◆ 《河南日报(农村版)》:省农科院与罗山县开展“院县共建”油菜收割实现
机械化
◆ 《河南科技报》:郑麦583小麦现场观摩会在扶沟召开
张新友副院长出席郑麦366产供销对接现场观摩会
在位于安阳县柏庄镇和洪河屯乡交界的郑麦366万亩产业化回收高产示范区,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郑麦366的田间表现,对该品种耐寒早熟、矮秆抗倒、优质高产、适应性广、综合表现突出等特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是郑麦366集品质优良、高产稳产和优良农艺性状为一体,深受参会企业代表的青睐和好评。
在会议交流阶段,万富世处长做了《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与趋势探讨》的专题报告,报告以详实的数据、多维的视角剖析了我国小麦生产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并结合郑麦366在生产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我院小麦所王美芳副研究员和安阳县广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章分别汇报了郑麦366的品质、加工应用以及安阳县“订单”生产情况。
张新友副院长在总结讲话中首先对本次会议把田间现场、室内交流和产供销对接融为一体组织形式创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指出,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产业链,院小麦所需要进一步做出努力,要发挥科研优势,继续加强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和良法的生态功能,使良种良法在生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要求院直有关单位要适应我省农业生产新形势的要求,与各类产后环节经营主体积极合作,不仅在优质强筋小麦,也要积极探索在优质适用玉米、专用型花生等方面的产业化开发合作,强化技术服务、加速成果转化,以更好地承担起我院肩负的职能任务。
郑麦366是我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先后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品种审定,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被我省确定为重大科技专项资助品种。2004年以来,我院小麦所结合郑麦366的选育、示范和推广工作,与安阳、新乡、漯河、驻马店和南阳等地区的16家种子企业、农民合作社携手,围绕郑麦366的特征特性,制订技术规程,开展技术培训,并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与中粮、中储粮、新良等企业签订合同,进行“订单”生产,在确保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同时实现了优质优价、增效增收,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企业拥有了充足的优质粮源。在推广应用方面,郑麦366在2010年种植面积就已突破1000万亩,2011年以来种植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以上,连续三年成为我省优质强筋小麦的第一大品种。截止2013年底,郑麦366累计种植面积近9000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近32亿元,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
房卫平副院长出席小麦新品种郑麦583现场观摩会
在扶沟县包屯镇黄泛区农场四分场的小麦新品种郑麦583千亩种子繁育田,与会人员对郑麦583进行了实地观摩考察;我院小麦所赵虹研究员介绍了郑麦583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和试验示范情况;我省著名小麦育种专家郑天存研究员从遗传基础、产量、抗灾能力、品质和广适性等5个方面对郑麦583进行了详细点评;与会专家和经销商代表对郑麦583田间长势表现突出、高产稳产、优质强筋、多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予以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该品种是一个高产与优质相结合的难得好品种,并对其今后的在生产中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房卫平副院长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形式和效果,并强调指出,“好种多打粮”,要实现粮食丰产,必须要有优良的品种。他要求院小麦所郑麦583育种团队继续努力,加强种子繁育、提纯复壮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和品种开发强度,使郑麦583在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并希望种子经销企业在种子生产经营中保质保量,使良种良法尽快推广应用,在更好的服务农业生产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效益。
郑麦583是我院小麦所品种利用室选育的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2012年10月通过河南省审定,2011年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该品种优点突出,品质优,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稳产性好,冬春耐寒性好,综合抗性较好,适应性广,适宜河南省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河南日报》, |
省农科院与罗山县开展“院县共建”
油菜收割实现机械化
□本报记者 中原三农网记者 林常艳 董豪杰
油菜人工作业弊病多
我国是食用植物油消费大国,但消费自给率仅为40%,供需矛盾突出。我省是全国油菜的主产省份之一,罗山县油菜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长期以来,油菜生产一直以人工作业为主,除了耕整地、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应用了低水平的机械化技术外,种植、收获等关键环节机械化应用仍是空白。
油菜生产工序复杂,生产成本较高,从土地耕翻、育苗到施肥除草、收获直至干燥全靠人工作业,整个生产过程直接投入用工量12~14个工日,每公顷用工费用至少2250~3000元,占生产成本的60%~70%,而发达国家用工量仅占生产成本的9%。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导致人工为主的传统油菜生产方式在经济效益上不断下滑,农民种植积极性不足,严重制约了油菜产业的健康发展。省农科院给农民带来好品种、好技术
在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减少、劳动成本的日益增加,以及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渐扩大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措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油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张书芬研究员经过多年努力,培育出了双低油菜品种??杂双6号,该品种具有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机械化收获等特点,同时菜油中芥酸含量和菜饼中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低,油酸含量高达60%,被称为“最健康的油”。
在此基础上,张书芬研究员及其团队提出了油菜种植管理收获“轻简化”配套技术,实现了油菜的免耕、机械化栽培,同时研制出新药“地蚜灵”治理蚜虫,使用一次性基施配方缓释肥,最后实现油菜的机械化收割。
科技到了腰包鼓了农民笑了
罗山县是省农科院开展“院县共建”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县之一,2012年省农科院启动实施“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以来,由经济作物研究所等组成的项目工作团队,指导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油菜新品种杂双6号及配套高效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在发挥品种优势的同时,实现了油菜机械化收获,一台收割机每小时可收获5到8亩油菜,比人工收获提高工效40倍以上,损失率从12%降低到5%以内。
子路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陈贵权介绍说,使用新品种和配套的新技术以后,合作社每年能够增收30万元,他说:“机械收割之后,种田大户种油菜有了底气,明年我们的油菜种植面积还会进一步扩大。”
相关链接:
“优质杂交油菜高效轻简栽培技术集成与GAP示范及产业化引导”是2014年省农科院与罗山县确定的重要合作项目。该项目通过在罗山综合示范县开展优质油菜新品种及其配套高效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促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罗山、固始、商城、光山等示范区得到了推广应用,为信阳乃至全省油菜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河南科技报》, |
郑麦583小麦现场观摩会在扶沟召开
豫东田野,绿色如织。放眼望去,肥硕的麦穗迎风摆动;俯首观察,麦穗中颗颗子籽笑歪了嘴。5月16日,由河南金博农种业举办的郑麦583小麦现场观摩会在扶沟包屯镇黄泛区农场四分场4000亩示范基地召开。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种子管理站副站长霍晓妮、著名小麦育种家郑天存、赵虹研究员等到场点评,省内外代理商和种植户650人参加了观摩。大家争相拍照,有的还偷偷的藏起几个麦穗,放在包里。
郑麦583是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选育的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由河南金博农种业独家生产经营,业今年在全省合作创建1300多个示范点。据郑天存介绍,郑麦583有着优良的遗传基因,在产量、抗灾能力、品质、广泛适应性表现突出,另外,郑麦583各项指标均超过国标优质强筋标准,是个难得的高产优质品种。观摩会当天签订种子认购合同600多万斤。
新蔡县郑麦583种子代理商耿良卫告诉记者,他刚签订了80万斤的用种合同。今年新蔡县赤霉病和纹枯病严重,与其他品种对比,郑麦583表现出抗赤霉病、抗纹枯病性能比较好,穗大粒多,籽粒饱满。新蔡县陈店镇李园村李向生接过话茬,他家的30亩下秋来全种郑麦583,这个品种麦头大,子多,没死棵,长相齐整,没杂质。
观摩期间,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有关专家对黄泛区农场四分厂种植的2500亩的郑麦583进行了现场测产,随机5点测定,按常年千粒重45.0克,以90%折算,平均亩产664.07公斤,从现场看,该品种产量高,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强,产量三要素协调。(本报记者郭俊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