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工 作 简 报
第 60期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
◆我院“玉米田高效、安全除草剂示范推广”现场观摩会在临颍举行
◆我院“提高河南浓香型烟叶原料质量关键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顺利通过田间验收鉴评
◆《河南日报(农村版)》:省农科院在商水推广高效间作技术 花生地里种芝麻一亩多赚八百
◆《河南日报(农村版)》:省农科院芝麻新品种集成示范项目验收
◆《河南日报(农村版)》:省农科院在商水召开芝麻收割机械化现场观摩会
我院“玉米田高效、安全除草剂示范推广”现场观摩会在临颍举行
烟嘧磺隆是我省目前主要推广的玉米田苗后除草剂,具有广谱、高效、价格低廉等特点。但该除草剂如果使用不当易发生药害,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药害。在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及河南省超级产粮大省奖励资金的资助下,我院植保所农药室杂草防治团队成功研制出了能够提高玉米对烟嘧磺隆耐药性的组合物。该组合物与烟嘧磺隆混合使用,在保证除草效果的前提下,能够显著提高对玉米的安全性。观摩现场展示了烟嘧磺隆与安全剂组合物混用对主要杂草的防除效果和对玉米的安全性。对示范现场实地考察表明对主要杂草的防效接近100%,对玉米无明显药害。
该项目组主要成员吴仁海博士介绍,除草剂安全剂由于提高了对作物的安全性,使得玉米田苗后除草剂使用适期由3-5叶扩大到6-8叶期,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学除草。
提高河南浓香型烟叶原料质量关键技术推广应用项目
顺利通过田间验收鉴评
与会领导和专家实地查看了内乡县余关孙沟村项目核心示范区和王沟村烘烤现场,听取了项目组工作进展汇报。项目建立了示范区3个,面积2.9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4个,面积1150亩;示范区烟叶发育良好,群体结构合理,成熟落黄和烘烤质量良好,示范效应突出。
该项目推广的6项技术抓住了河南进一步提高浓香型烟叶质量特色的关键问题,技术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措施得力,“T管理模式”、质量跟踪评价和技术标准化等生产过程管理实施到位。鉴评专家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田间验收鉴评。
《河南日报(农村版)》,9月11日:第01版
省农科院在商水推广高效间作技术
花生地里种芝麻一亩多赚八百
本报讯(记者张菁菁)“真没想到,芝麻花生搁一块儿能产生这么高的效益。”9月8日,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在商水县舒庄镇召开2015年度芝麻-花生高效间作现场观摩会,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员赵应忠及辽宁、山西等地的芝麻专家受邀前来,观摩后纷纷为此点赞。
据了解,芝麻-花生高效间作技术的推广,既可以发挥芝麻的边行优势,增加芝麻的产量,又不降低花生产量,因此,从前年起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的专家就利用芝麻、花生的空间互补优势,在舒庄镇进行了两种作物间作试验,帮助当地农民实现增收。
观摩会现场,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研究员卫双玲说:“我们选用的是农科院选育的芝麻新品种郑太芝1号,通过反复摸索尝试,最终确定了适宜的行比,即芝麻和花生行比为1:6行的间作方式,保证芝麻密度控制在每亩5000到6000株,运用单行机械播种、合理化控、配方施肥、统一机械防病虫害等技术,不仅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在保证花生产量的前提下,还能每亩增收芝麻百余斤,每亩地的经济效益将从1700元提升到2500多元。”
《河南日报(农村版)》,
“郑芝 13号”千亩示范区亩产 131.4公斤
本报记者 张菁菁
站在示范田中放眼望去,即将成熟的芝麻一片翠绿,长势喜人。专家组按照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制定的测产方法(5点取样),对示范区内黄楼镇建立的十亩高产田、百亩示范方,及在龙口、弥陀寺等乡镇建立的千亩示范区进行随机抽样,实收面积479亩。取样称量,10亩高产田平均亩产178.7公斤,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153.2公斤,千亩示范区平均亩产131.4公斤,与当地一般生产田相比增产显著。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芝麻是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选育推广的‘郑芝13号’芝麻新品种,即将进入成熟收获期,几乎没出现病虫害,从叶片情况看,全部实现了活熟,预计收获时千粒重将在3克以上。”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郑永战研究员向观摩人员介绍。郑永战强调,该项目示范推广的主要技术是改进传统的撒播方式,采用麦后直播,提高芝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
芝麻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油料作物,我省作为全国第一芝麻种植大省,平均年种植面积300万亩左右,总产量20万吨左右,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1/3。但是,多年来,我省芝麻种植多以麦茬夏芝麻为主,生育期间常遇涝害病害威胁,产量极不稳定。加之近年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滞后,生产上缺乏区域化布局,最终导致芝麻产品一致性差、商品品质低劣,直接影响其商品价格,也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新蔡县在我省芝麻生产中占居重要位置,也是我省白芝麻生产基地县,近两年全县芝麻种植面积约15万亩,年总产量约1.2万吨。采访中,新蔡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永海告诉记者:“今年通过与省农科院的‘院县合作’,对芝麻新品种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我县的芝麻产量预计比往年增收30%左右,白芝麻的经济效益由原来的每亩地800元增值到1200多元。”
省农科院推广处副处长程泽强告诉记者:“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拥有‘郑芝13号’芝麻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以及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辐射带动了我省芝麻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我省芝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河南日报(农村版)》,
省农科院在商水召开芝麻收割机械化现场观摩会
芝麻机械割捆一亩仅需半小时
本报记者张菁菁文/图
“轰轰轰”一台芝麻割捆机加大油门缓缓驶入芝麻地,芝麻秆被整齐截断,经过机器自动打捆,又被整齐地从收割机“嘴”里吐出来,芝麻秸秆特有的香气顿时散发到空气中。
据记者观察,机械收割芝麻割茬低、捆扎效果好,平均每亩地仅耗时半小时左右,是人工收割效率的15倍。参会人员预测,芝麻割捆机将为芝麻大面积规模化生产带来新的契机。
据悉,本项目高产示范区种植品种为“郑太芝1号”,重点采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即精量机械稀播、化学除草、机械施肥、机械防治病虫、及时排灌、机械收割打捆等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与天乐农民种植合作社合作联合,实现了供种、播种、供肥、供农药、防控病虫害、销售等“六统一”,确保了芝麻增产增收。
据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卫双玲研究员介绍,在芝麻晚播15天、播后40天阴雨寡照的条件下,由于管理科学、指导到位,经专家现场测产,268亩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达175.9公斤,按照每公斤市场价计算,亩纯收入2000多元。目前该示范区已成为当地农民高效种植的榜样。
联系电话:0371-85968308 电子邮箱: tgcjdb2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