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工 作 简 报
第 61期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
【本期目录】
◆ 花生产后减损干燥与贮藏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现场观摩会在正阳县召开
◆河南省小麦玉米粉垄耕作技术示范与推广粉垄耕作后效观摩会在西华召开
◆ 新县院县合作水稻示范区水稻丰收在望
◆《河南日报》:我省花生香飘全国
◆《河南科技报》:一条柳暗花明的绿色发展之路
◆《河南日报》:省农科院新技术解花生干燥难题
◆《河南科技报》:省农科院紫云英种植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在罗山开花结果
◆《河南日报》:豫南直播稻示范耕作轻简化
花生产后减损干燥与贮藏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现场观摩会
在正阳县召开
花生在采摘后的晾晒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受潮湿阴雨天气的影响而发芽、霉变。晾晒在公路旁的花生,会受到汽车废气、灰尘的污染而使品质下降。我院加工所油料加工研究室根据花生果的结构特点和干燥规律,结合农户、合作社的实际情况,自主研发了两级干燥工艺及密闭贮藏技术,该技术具有干燥速度快、干燥效率高、干燥时间短、综合成本低、贮存时间长等优点,很好地解决了花生的发霉、不耐贮藏的缺点。
房卫平副院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花生干燥和贮藏技术项目的实施,不仅保证了花生的食用安全,而且省工、省时,要尽快使该项技术在正阳县乃至全省全面推广开来。
河南省小麦玉米粉垄耕作技术示范与推广
粉垄耕作后效观摩会在西华召开
我院自2011年开始粉垄耕作的相关研究,是全国最早进行该研究的单位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因其独特的结构和作业特点,加上明显的增产效果,逐渐引起农业科研人员和有关部门的关注,立式旋耕耕作不仅对当季小麦生长有促进作用,对下茬玉米也有较好地促进作用。专家组测产结果表明,与小麦季旋耕耕作的下茬玉米产量相比,小麦季粉垄耕作对下茬玉米季的增产效应在3%左右。
我院院办公室、推广处、人事处、粮作所、资环所以及河南农业大学、周口市农科院、西华县政府、西华农科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以及种粮大户参加了观摩会。
新县院县合作水稻示范区水稻丰收在望
9月20日,省农科院水稻专家尹海庆一行来到新县3个院县合作水稻示范项目区检查指导工作。在示范区,尹海庆详细听取了新县农业局和示范基地负责人关于水稻高产高效标准化集成示范项目的工作情况介绍,看到3个示范区到处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尹海庆一行对新县院县合作水稻示范工作表示满意。
2015年,在我院领导、专家的指导下,新县箭厂河乡优质粳稻高效标准化示范示范基地、陡山河刚店优质水稻高产高效种植示范基地、周河乡优质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3个示范基地的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院县合作共建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标准化集成示范项目取得圆满成功。为落实院县合作项目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标准化集成示范工作在新县扎实有效开展,我院采取有效措施,有力地保障了项目的落实,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精心规划,科学编制方案。从今年3月份起,省农科院组织水稻专家多次到新县调研,与新县农业局技术人员一起遴选示范基地,组织技术人员、基地负责人座谈,研究示范方案和技术指导方案。确保项目示范科学、规范;
二是跟踪指导,强化技术服务。在水稻选种、直播、育秧、移栽、病虫防控等水稻生育关键期,我院专家多次到新县指导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保证了项目示范技术到位,服务到位;
三是补贴到位,保障物资供应。为提高示范区基地负责人积极性,保障新县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标准化集成示范项目取得成功,我院多次向新县水稻示范基地及时地提供了优质水稻种子、肥料、除草剂、农药等农用物资,为新县水稻示范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物资支持。
新县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标准化集成示范项目,是我院与新县人民政府政府院县战略合作重要项目内容之一,通过创建优质水稻新品种高产示范基地及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有效促进了当地水稻品种更新,提高水稻单产和种植效益,并强力辐射带动了示范基地周围水稻种植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河南日报》,
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我省花生香飘全国
本报讯(记者高长岭)“我省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9月16日,在省农科院延津花生示范基地,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说。
当天,省农科院在延津县举行花生新品种示范展示现场会。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室主任董文召介绍,花生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我省是全国第一花生生产大省,种植面积1500多万亩,总产量450多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2%和27%。同时,花生单产大幅度提高,目前比全国平均单产高出24%。豫花9620、豫花9719两个花生品种表现不俗。专家认为,豫花9620高产潜力大、早熟、长势强、不早衰,豫花9719高产、抗病性强、籽粒饱满,两个品种均具有良好推广前景。
据介绍,省农科院目前已经推出34个花生品种,近年来品种选育更为细致,不断满足高度细分化的市场需求。据分析,每年国内花生油产量只有230万吨左右,占国内食用植物油生产量的1/4,而国内食用植物油生产缺口较大,不足需求量的40%,巨大市场缺口带来的经济回报,让我省农民不断扩大花生种植面积。③12
一条柳暗花明的绿色发展之路
――兰考县食用菌规模化与光伏发电复合联产新技术示范项目调查
“棚外艳阳高照,棚内凉爽舒适;棚上电流输入国家电网,棚内香菇远销南方市场!”9月14日,在兰考县红庙镇管场村举办的食用菌规模化与光伏发电复合联产新技术示范项目观摩会现场,社会各界代表近30余人参观了光伏香菇大棚。太阳能与农业的奇妙结合,加上舒适的环境、长势喜人的香菇、绿色循环的产业理念,既让人感到新奇,又让人感到惊喜。
把阳光吃干榨净
近年来,随着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绿色、高效的清洁能源将逐渐由现在的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简称省农科院资环所)针对光伏发电需要占用土地空间、食用菌生产需要避光环境这一现实,探索出了棚上发电、棚下出菇的新生产模式,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光伏发电不再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在实现光伏发电上网的同时带来新的盈利渠道。
食用菌规模化与光伏发电复合联产新技术示范是省农科院和兰考县院县合作共建项目,也是我省重点扶贫工程。项目主持人、省农科院资环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实验站站长康源春告诉记者,太阳能光伏发电是通过架设光伏发电组件,利用太阳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可以独立使用和并网发电。在发电过程中不需要任何原材料,不排放任何废弃物。每发一度电就相应节约0.35公斤标准煤、4升净水,同时减少0.272公斤碳粉尘、0.997公斤二氧化碳、0.03公斤二氧化硫。太阳能光伏发电与香菇生产优势互补,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美好的结合途径。香菇在生长过程中只需要少量散射光,要避免太阳光的直接照射,要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要避免雨水的直接滴淋。而太阳能光伏发电需要最大面积的覆盖光照面积,架设的安装支架既可以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又可以为香菇遮风挡雨,降低太阳辐射产生的高温。在光伏太阳能棚下栽培香菇,将两个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不干扰、共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这一项目由省农科院资环所与兰考县农业局联合承担,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兰考县在我省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扩大示范效应,提高社会影响力。据专家介绍,本项目在兰考县红庙镇管场村香菇大棚区棚顶设计安装,利用两个香菇大棚,有效利用棚顶面积18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总装机容量为20kWp,系统为无存储装置的并网型电站,年均发电量为29200度,20年使用期内可累计发电58.4万度。按照上网标杆电价每度1元计算,扣除维护成本每年可以收益2.66万元,累计收益53.2万,按照投资26万元计算,9.77年可以收回全部投资。目前,项目进展顺利,香菇大棚光伏发电系统运转正常,通过对安装环境自动监控设备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光伏发电装置安装后各类参数对香菇生长发育更加有利。
让香菇乖乖听安排
“传统农业就是看天吃饭,但现在有了光伏大棚,作物生长环境就能由人说了算了,香菇只好乖乖听安排了。”看着大棚里长势良好的反季节香菇,大家七嘴八舌地称赞起来。省农科院资环所所长张玉亭介绍,通过监控数据分析,光伏大棚具有明显降低环境温度的作用,可降低环境温度8℃~14℃,大棚下面环境温度波动范围缩小,更有利于香菇生长。环境相对湿度稳定,平均维持在87%左右,白天光照强度平均在450勒克斯左右,二氧化碳含量维持在450×10-6左右。香菇生长发育需要的环境要素都能在光伏大棚下面得到满足。
由于生产条件优越,香菇出菇时间提前。兰考县红庙镇管场村香菇基地选择的是高温型香菇品种,在光伏大棚下部出菇,环境要素的改善更加有利于香菇子实体形成,2015年7月至9月10日,安装光伏发电装置的大棚香菇,出菇盛期提前15天左右。另外,通过产量监测对比,光伏大棚对提高香菇产量具有积极作用,而且有利于改善香菇品质。
从近期销售情况看,光伏大棚下面出产的香菇品质较普通大棚出产的要高一个档次,菌盖厚度增加、菌柄缩短、菌肉致密,子实体外观漂亮,售价每公斤比普通大棚出产的香菇高出1元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香菇栽培与光伏发电联建共产实现了土地综合利用效率的大幅提高,每亩地收入在8万元以上。
像太阳一样前景光明
作为新兴产业,光伏发电与食用菌栽培,技术结合相对薄弱,企业间技术力量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光伏企业与食用菌生产企业之间急需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省农科院资环所致力于提升产学研合作机制、集聚和整合创新资源、持续强化光伏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做强光伏食用菌产业搭建平台,推动光伏食用菌产业核心技术标准完善,促进光伏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实现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水平,助推企业成长。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指出,光伏发电和香菇栽培的有机结合,不浪费土地,节约空间,大有前途,同时代表生态理念,符合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要有政府的引导扶持,技术必须支撑与保障,企业必须市场运作,只有这样产业才能做大做强,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完成总书记的嘱托。
仅就香菇栽培来说,省农科院资环所为当地引进并示范高温香菇新品种9个,还改进并完善了香菇菌袋制作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提供全程技术服务。2015年1月至8月,先后6次到基地进行现场指导,举办培训班1次,培训40多人。兰考县副县长闻捷高度赞扬了这一项目,光伏食用菌规模化种植改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农民有了长久持续的收入,是产业扶贫的具体体现,按照当初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扶贫规划,目前成效显著,项目区的农民明年有望达到小康水平。
这一项目将传统食用菌栽培转变成现代光伏设施食用菌高效栽培,将农民转变为现代光伏食用菌产业主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动“三农”建设的步伐。这一项目的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它决定着整个产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光伏发电与食用菌栽培联产技术刚刚起步,河南是食用菌产业大省,发展空间巨大,前景诱人。同时,技术在进步,观念在改变,我们还有时间去做得更好,光明的前景很快就会展现。(本报全媒体记者雷建树 郭俊娟)
《河南日报》,
省农科院新技术解花生干燥难题
花生贮藏一年后品质仍优
本报讯(记者张海涛)我省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省,但收获季节的干燥难题一直困扰产业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省农科院的一项新技术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
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介绍,我省是全国第一油料大省,花生种植面积15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但河南秋季多阴雨天气,对作物的晾晒不利,花生等秋作物的烘干,目前仍是我省的一大弱项。
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黄纪念说,天气正常情况下我省花生产后损失率8%左右,如果遇到严重阴雨天,减产会达到50%以上,甚至绝收。
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开展了花生产后减损干燥与贮藏技术研究,9月19日,该技术研究成果在正阳县雅东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举行了观摩会。
记者在会上看到,该技术为两级干燥工艺密闭贮藏技术,先将鲜花生干燥到适宜水分,然后进行脱壳处理,再对花生仁进行二次烘干,达到10%以下的安全水分,用二氧化碳密闭贮藏。经试验,贮藏一年后花生品质还能达到优良。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艾志录教授认为,通过这项技术能实现花生干燥机械化,能提高花生品质,降低危害,有助于把河南的花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稻花香里说丰年
省农科院紫云英种植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在罗山开花结果
阅读提示 “稻花香里说丰年”,此处的稻为高产稻,花为紫云英。省农科院通过实施“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大力推广绿肥作物种植,减少农业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实现了节能减排、花好田肥米好吃的目的。
紫云英是何作物?有何用途?为何前茬种植紫云英水稻产量更高?这得从省农科院实施的“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说起。
投入减少产量增高
子路镇问津农业合作社的稻田里,成片黄澄澄的稻田,金灿灿的稻谷,沉甸甸的穗子,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子路镇问津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贵权向现场参加观摩的代表介绍,当天大家看到的这片紫云英茬后水稻田每亩仅施用15公斤复合肥,但水稻长势反而很好,不脱肥,成熟时叶青籽黄,稻谷产量超过常规种植的水稻。化肥减量、投入减少,水稻增产,收入却上去了。
原来,紫云英种植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是省农科院“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豫南稻田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示范与应用”(简称“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重要内容。这一项目由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主持,信阳市农科院和罗山县农科所共同合作承担,在罗山县子路镇问津农业合作社实施。截至目前,项目完成了年度任务,充分发挥了示范基地在我省现代农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在观摩会上介绍,今年4月,为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扩大趋势,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省农科院开展的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是落实农业部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目前来看,节本增产的事实初步显示了科技项目的推广效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紫云英花开别样红
紫云英又名翘摇、红花草、草子。它是一种固氮绿肥作物,或者说是一种草,当年信阳大种紫云英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春暖开花时节,花香四溢。
说起紫云英的应用,该项目实施人、省农科院李本银博士如数家珍。他说,紫云英是一类好肥料、一种多功能土壤改良剂、一味好蔬菜(富硒)、一季好饲料、一道风景线(观赏)、一剂好药材。其一,紫云英鲜草富含氮、磷、钾、硒等元素,是极好的绿肥和稻田最主要的冬季绿肥作物。种植紫云英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具有多功能土壤改良剂的作用。其二,紫云英富含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还含有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是优质饲料。其三,紫云英根、全草和种子可入药,有祛风明目,健脾益气,解毒止痛之效,有独特的药用食疗价值。其四,紫云英是重要的蜜源植物,产量高,品质好。其五,紫云英种子是出口创汇产品。信阳紫云英种子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的商人前来采购。其六,种植紫云英可发展观光农业。紫云英盛花期,遍地灿若云霞,美不胜收,是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游的好项目。
花好田肥米好吃
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土壤质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子。良好的理化性状、较高肥沃度的土壤是粮食持续高产的必要条件。作为河南重要的稻米产区,冬闲稻区发展绿肥,不仅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还可以提供大量有机物料投入,快速改善土壤环境,培肥地力,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目前大量投入化学品,导致土壤环境质量恶化情况下,秸秆还田虽然能增加土壤有机物料的投入,但与绿肥提供的有机物料的质量却无法比拟。要快速改善土壤环境,培肥地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绿肥生产、实现培肥地力的有机无机相结合是必然选择,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
然而,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后,曾经大面积种植的紫云英一度成了“弃儿”。看到过度施用化肥带来的种种弊端,省农科院专家认识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恢复传统用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信阳市的主要领导也认为,保护生态环境、生产健康安全的优质农产品,必须大力推广发展绿肥生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共识,省农科院与罗山县政府联合启动了院县合作的“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
该项目在罗山县子路镇问津农业合作社建立200亩水稻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根据项目要求,基地实施了高产创新综合技术。一方面,种植好紫云英,减少氮肥投入,其中,采用水稻机收留高茬、机械播种、稻田机械开沟、冬前施磷钾促氮等技术,促进紫云英高产,在绿肥作物盛花期深翻腐熟,替代氮肥60%;另一面,稻田平整前施磷钾肥,适量蓄水旋耕,移栽水稻前后不排水,同时,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浅水勤灌,防止减少氮磷流失。专家指出,大面积推广绿肥技术之后,作为全国最优质的籼米生产区,信阳水稻产量会更高,米质会更优,农业生态环境会更好。
由于推广示范效果良好,今年由信阳市政府主导、各级农业部门牵头,落实紫云英种植面积达80万亩,使紫云英实际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逐步解决了信阳市冬闲田的问题。随着紫云英面积逐渐扩大,推广翻压紫云英条件下水稻优质高产技术,达到稻田用养相结合,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在逐步成为现实。(本报全媒体记者雷建树 郭俊娟)
《河南日报》,
豫南直播稻示范耕作轻简化
本报记者高长岭
当天上午,数十位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稻田里实地观摩丰收在望的直播稻。
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尹海庆研究员介绍,直播水稻古已有之,经过长期发展变为了移栽种植,如今直播方式的回归,是新技术和新品种支撑的稻作技术。经过测产,百亩示范方亩产达633公斤,小面积示范田亩产甚至超过700公斤。
尹海庆说,水稻种植轻简化是一个总体趋势,直播水稻就像种麦那样简单,在水田里将稻子直接撒入或播下,大幅降低了农民的劳动投入,降低了劳动成本。
“水稻直播后,每亩水稻减少劳动投入200元。”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贵权说,原来育秧、拔秧、插秧每亩成本得300元。陈贵权的合作社流转土地5300亩,在河南农科院专家指导下,今年直播水稻500亩。
“以前不敢直播,主要是怕除草和倒伏,现在水稻品种好,郑稻19号抗倒伏,专家们提供的除草技术也简单实用,所以就种了500亩。”陈贵权说。
据介绍,由于直播水稻撒在地表,而且和杂草同时生长,保证出苗齐全和除草就成了难题。经过科技攻关,省农科院选育的新品种水稻根系发达,扎根能力强,茎秆韧性强,在豫南地区生育期适中,解决了倒伏问题。“封闭除草”技术,就是播种后及时浇灌蒙头水后放去,立即喷洒除草剂,在地表形成一层除草膜,能够阻挡杂草破土生长,而水稻苗的生长则不受影响。
“直播稻首次在豫南实现高产,表明直播技术趋于稳定和成熟,为水稻栽培的轻简化铺平了道路,值得大面积推广。”水稻栽培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赵全志说。③
联系电话:0371-85968308 电子邮箱: tgcjdb2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