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菇也要调整结构
食用菌种类很多,农民统称之为“菇”。目前,市场上食用菌的销售还是以鲜销为主,消费者吃菇喜吃鲜菇。据有关专家介绍,食用菌干品及其他盐渍加工品无论是在营养上还是在风味上都与鲜品无法相比。但鲜菇贮期较短,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种植效益忽高忽低。因此,怎样紧跟市场调整结构以获得高效益,成了食用菌栽培者最关心的话题。
调整品种结构
我省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有适宜食用菌生长的气候条件,尤其日光温室、大棚栽培技术的普及,更是打破了冬春季低气温对食用菌生产的制约。同时,农业大省又为发展食用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食用菌生产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
从全省生产总量上看,目前的食用菌已基本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今后应把重点放在内部结构调整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品种。目前,在我省食用菌生产中,大路品种平菇、黄背木耳、蘑菇占总产量的70%以上,而科技含量高、市场价格高的双孢菇、鸡腿菇、杏鲍菇、竹荪、真姬菇、阿魏菇、姬松茸、杨树菇、白背木耳等种植面积小而散。据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康源春研究员介绍,目前鸡腿菇、白灵菇、大盖球菇、杨树菇、姬松茸、真姬菇、白背木耳、茶新菇、白阿魏菇、杏鲍菇等食用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销路好、价格高。这些食用菌多以谷壳、玉米芯、秸秆、阔叶树的木屑为原料,在我省中东部、北部广大平原地区可大力发展。
调整上市结构
有关专家强调,除了调整品种结构外,还要调整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集中生产、集中上市导致效益不高的局面。
受菌种和栽培模式等因素影响,我省食用菌生产的季节性很强。以全省香菇产量最大的西峡县为例,全县香菇产量的80%以上为春(2~4月)栽,9月至翌年4月出菇,5~9月为生产淡季。在淡、旺季,鲜菇价格差异悬殊。有关专家指出,其实一些高温型香菇品种在5月以后仍可栽培。这些高温型香菇品种经过备料、发酵等程序,大约在7月可以接种。接种后继续在人工控温的室内培养约10天,当菌丝开始生长并正常伸展蔓延后,就可以把菇棒移到室外树阴下的简易菇棚内。注意菇棒不要直接排放在地上,最好是一排排吊挂起来,菇棒下端离地面约20厘米为宜,这样有利于保湿和吸收地气降低温度。棚内菇棒管理主要是加强通风透气并保持地面湿润,每隔一定时间,应结合地面喷水喷洒消毒剂,以减少杂菌污染。当菌丝长满整袋并出现原基时把胶袋脱去,将菇棒排放在重新搭起的菇棚内离地面约30厘米的床架上,进行催蕾管理。
目前,我省许多菇农所建的塑料大棚一年只秋栽一次食用菌,6~8月变为空棚,如将其改为周年栽培效益会更高。例如在塑料大棚内9月就栽培平菇或香菇、双孢菇等,到翌年4月底或5月结束,5~8月栽培黄背木耳,7~8月可栽培草菇。
一些地方栽培时间过晚,也降低了种菇的效益。我省黄河以北不少地方如濮阳、台前等栽培平菇所用的培养料主要来自当年的秋作物秸秆,因此每年都要等到10月中旬到11月,春节前只收总产量的30%~40%,60%~70%的产量集中在春节后,但春天平菇价格下跌,降低了经济效益。如果用上年贮备的作物秸秆,则可在9月就栽培平菇,而当年的秸秆可保留到下年用。
信息来源:河南农村报 (200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