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报》,
这里农业不姓“农”
——河南省番茄工厂化育苗观摩会侧记
□本报记者 郭俊娟
利用现代微生物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物联网技术,番茄工厂化育苗引进现代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实施种苗繁育和经营,从而实现种苗的规模化生产。这是日前记者在河南省番茄工厂化育苗观摩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工厂化育苗驶入快车道
充满生机的鲜嫩幼苗,恒温恒湿的生产车间,穿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让人们仿佛置身于现代化的工厂,而不是一个温室大棚之中。
负责大棚育苗工作的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杨凡博士介绍,目前育苗基地有
王吉庆教授介绍,2010年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成立后,工厂化育苗就作为重要研发项目。经过体系专家协同攻关,我省工厂化育苗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转变,目前年产千万株以上的育苗厂全省有8家,其中6家是体系岗位专家直接指导建成的。这标志着河南工厂化育苗驶入快车道。
幕后科技高、精、尖
史宣杰研究员介绍,微观上讲,工厂化育苗就是以不同规格的专用穴盘做容器,用草炭、蛭石等轻质无土材料作基质,通过精细管理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工厂化育苗技术可以大大缩短番茄种植周期,提早成熟,降低发病率,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史宣杰说,从宏观上讲,工厂化育苗是一项融合微生物技术、环境调控、肥水管理和物联网技术在内高精尖项目。其中生物活性育苗基质的应用提高了幼苗成活率和壮苗率,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移动式苗床与喷灌系统的有效结合实现了水肥的高效利用,物联网技术与环境调控设备的有效结合实现了育苗环境的精确化、智能化管理
俗话说,“苗壮七成收”。工厂化育苗有利于高产优质。因为这样培育的种苗不带病原菌,移栽后减少发病概率。
产业前景不可限量
蔬菜生产的现代化,必须要有育苗的现代化。作为引领蔬菜产业的工厂化育苗,前景不可限量。
我省是蔬菜产销大省,但在生产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与蔬菜强省差距较大。我省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三位,但单位面积产量仅居全国第九位,低于河北省35.9%、山东省19.4%。全省平均每一农业从业人员年生产蔬菜数量比全国平均水平少
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设施与栽培研究室主任马凯指出,以秋延茬番茄苗为例,仅在方圆100里之内需求量在5000万-8000万株,目前省农科院育苗基地仅能生产500万株,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1/10。就全国来看,蔬菜移栽面积980万公顷,种苗需求量达6833亿株,其中工厂化嫁接苗需求呈逐年增长趋势。另外,随着设施园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进行工厂化育苗不只限于蔬菜,花卉、水稻、林木、烟草、药材等植物的育苗也在尝试工厂化生产。所以,工厂化育苗将必将成为未来产业大趋势。
针对我省工厂化育苗发展现状,卫文星副院长指出,体系专家要不断完善技术,尽快制定一整套标准技术体系,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统筹好科研和示范,兼顾基础研究与推广,加大技术培训和应用力度,全面推进我省蔬菜工业化育苗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