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
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设施与栽培专家团队瞄准“精准化”“数字化”“智慧化”发力—
技术研发成体系 种苗培育更高效
□本报记者 刘彤
“室内温度
这座高性能的现代化数控智能育苗温室,位于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内,由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设施与栽培研究室建立和完善,占地面积1.
当天,由省农科院园艺所主办的河南省番茄工厂化育苗现场观摩会在这里举行,从郑州、新乡、济源、安阳、驻马店、南阳、灵宝等赶来的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成员、“四优四化”果蔬项目负责人、育苗工厂负责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一道观摩番茄工厂化育苗技术,探讨工厂化育苗设施设备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交流瓜菜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
省农科院副院长卫文星,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吉庆出席会议。卫文星指出,针对我省工厂化育苗发展现状,体系专家应统筹好科研和示范,兼顾基础研究与推广,加大技术培训和应用力度,全面推进我省蔬菜工业化育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王吉庆介绍,自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成立,工厂化育苗就作为重要研发项目。经过体系专家协同攻关,我省工厂化育苗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转变,目前全省8家年产千万株以上的育苗工厂,有6家是由体系专家直接指导建成的。
“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实时监控和调节。”在智能育苗温室内,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设施与栽培研究室主任、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耕作栽培岗位专家史宣杰团队成员马凯博士拿出手机,打开智能温室物联网监控系统App,启动了水帘风机强制降温系统和通风遮阳系统。短短两三分钟,智能育苗温室内的气温变得舒适宜人。马凯介绍,“到了冬天,还可以开启水源热泵系统和内保温系统进行升温。”
整齐排列的育苗床上,苗高、茎粗、叶片数量几乎一样的番茄种苗生长在穴盘中,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连续四五年了,我种的番茄苗、黄瓜苗全是从这儿订的,移栽后活棵快、长势旺、基本无缓苗期,挂果早、挂果多,买着放心、种着省心。”来自新乡的家庭农场主李洪亮赞不绝口。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设施与栽培研究室、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耕作栽培岗位专家史宣杰团队成员杨凡介绍,目前温室全年育苗2000万株以上,产品辐射郑州、新乡、开封等地,并且全部实施订单销售。
“夏天高温多雨,秋延茬番茄易发病害,咋管理才能不受危害?”去年秋天从上海返回南阳创业搞起蔬菜种植的王昆,说出了他的担忧。对此,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耕作栽培岗位专家史宣杰团队成员、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设施与栽培研究室副研究员米国全博士提醒,“在品种选择上,要选择适应消费需求、耐高(低)温和弱光、抗病虫害、优质高产、耐贮运的品种;在栽培中,要注意水肥管理、通风与遮阳、防病促根和中耕除草。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适龄壮苗。”
基质是种苗健壮生长的“沃土”。“在基质研发方面,项目研究团队试验发现,微生物功能菌剂能够增强根系活力、增加全株干物质含量、增大株高和茎粗、预防病害促进生长、提升壮苗指数。”杨凡博士介绍,“在种苗规模生产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作用非常巨大,可以使丹参种子的发芽率大幅提升、低温条件下瓜类种子萌发提前、甘蓝和洋葱种苗的抗寒性增强,同时可以改善微生态系统、消减土壤连作障碍、有效防治根结线虫病和黄瓜枯萎病等。”
“利用现代化智能设施设备,对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微生物等影响种苗培育的因素,进行智能、精准的控制,可以使育苗时间缩短、集约化程度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而且长成种苗整齐健壮、优质、抗病。”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设施与栽培研究室研究员、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耕作栽培岗位专家史宣杰总结说,“为此,项目团队瞄准‘精准化’‘数字化’‘智慧化’持续发力,并通过在全省开展试验示范,推动新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栽培技术。”
除“硬件”过硬外,项目团队近年来在软件方面更是朝着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方面迈进,为业界树立起新的标杆,示范与带动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史宣杰介绍,项目团队目前已研发功能型生物活性育苗基质3个、精准水肥管理技术4项、肥料增效剂γ-聚谷氨酸使用技术1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育苗环境调控技术2项;研究制定瓜类作物、茄果类作物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3个;申请或授权专利类知识产权3项以上;建立瓜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以上,优质瓜菜种苗累计示范应用1万亩以上……
从高效连栋薄膜温室的自主设计,到现代化智能设施设备的应用;从栽培技术的研发,到工厂化育苗技术地方标准的制定;从专利知识产权的申请,到示范基地的建立和优质瓜菜种苗的示范应用……项目团队的技术研发体系日益完善、种苗培育更专业更高效,并已探索形成覆盖瓜菜工厂化育苗生产的全过程技术管理模式,通过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的设施装备,极大地带动我省瓜菜种植户不断提高种植管理和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