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经营主要环节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 王龙俊
套用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可以将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归纳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组织的带动和科技进步,对优质专用小麦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基地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目前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有优质品种但种源不足,有生产基地但标准化技术不到位,有优势企业和品牌但订单不落实、难履行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市场需求,多方面增加投入,并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才能取得突破。通过近几年对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经营的探索,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重点应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链式环节。
产前
1.选择优势区域。《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明确了重点建设黄淮海、长江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等3个专用小麦优势带,涉及强筋小麦的有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江苏、安徽、黑龙江、内蒙古等9个省,弱筋小麦有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4个省。
2.选择优质品种。经过育种部门的努力,我国已选育出豫麦34、济麦20等强筋小麦品种和扬麦9号、宁麦9号等弱筋小麦品种。但是产业化经营中所指的优质品种,不仅是过去育种部门所推荐的品种,而且是经过农技推广部门大面积实践、得到农民欢迎和市场企业认可的品种,即应是育种、推广、农户、企业共同认可的优质品种。
3.选择优势龙头企业订单生产。订单企业选择的原则:一是具有较强的年加工(流通)能力,一般以小麦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采购量在5万吨以上,面粉加工企业的小麦年采购量在10万吨以上,流通企业的年采购量在20万吨以上;二是实力雄厚,生产设备和工艺先进,产品质量高,销售市场广阔;三是产业化运营机制顺畅,富有活力,信誉好,确保优质优价收购,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强。
产中
1.基地的规模集中连片。有利于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措施、统一收储、统一质量。基地的连片规模不必贪大,而应当求实,一般3万~5万亩能够形成1万~2万吨的优质小麦商品量,以达到企业的市场订单规模。
2.选择优势生产技术。见本版《江苏小麦优势生产四大技术》一文。
3.组织考察观摩。这既是培训宣传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有效手段,同时又可邀请订单企业参加,征求意见,促进订单履行。
产后
1.及时收获,分品种贮存,保证商品小麦品质的一致性。
2.及时检测质量并发布,吸引流通加工企业衔接。江苏省近3年每年对专用小麦都进行了品种评比,从基地生产试验中取样,送交品质检测部门及相关企业检测,从内在指标和市场需求两方面确认是否优质。
3.及时优质优价收购,兑现农户订单,并实现市场流通与加工增值。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