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排部署春季麦田管理及春耕生产工作
2月11日,农业部在安徽省淮北市召开了全国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备播工作会议。2月12日,河南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同志主持召开了由各省辖市农业局长参加的春季麦田管理及春耕生产工作会议,传达了农业部会议精神,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抓好春季农业生产作了安排部署。副厅长雒魁虎同志就如何搞好当前春季农业生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会议指出,各级农业部门要正确分析形势,进一步增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是要认识到恢复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各级领导对此极为重视,对工作的要求更高。去年10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恢复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连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农村工作,更加关心农民利益,更加支持农业发展,中央下发了1号文件,省里将要出台具体的落实意见和政策措施,各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行业的贯彻实施方案,一个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形成,因此各级领导对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工作安排更具体,我们农业部门的同志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二是去年秋季受灾减产,政府和农民对今年夏粮生产寄托更大希望。全省去年粮、棉、油等作物减产幅度大,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35.68元,增加2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下降0.4%,因此对今年的夏粮生产,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寄托很大希望,农业部门的同志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三是去年晚播小麦面积大、苗情差、病虫发生早,促进苗情转化的困难不少,增加了技术指导的复杂性。四是农民因灾缺钱投入乏力,不容乐观。所以对农业部门来说今年的农业生产困难更多、时间更紧、任务更重。一定要强化责任感、增强紧迫感,以昂扬的精神投入工作,以负责的态度抓好落实。
会议指出,各地要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关键环节,努力搞好春季麦田管理。去年秋冬种期间,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全省农业战线的同志们及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努力,全省麦播工作呈现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小麦播种面积有了恢复性增长,全省小麦播种面积达到7276万亩,比上年增加69万亩,扭转了前几年连年下滑的态势。第二,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838万亩,占麦播面积的39%,比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第三,麦播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统一供种。种子包衣、配方施肥、土壤处理,分别比上年提高5.9%、2.6%、5.1%、和3.2%。但是,由于去年因灾晚播小麦面积大,目前苗情普遍较差,苗质较弱,苗情差异大,全省一类苗比例偏小,二、三类苗占到80%左右;病虫草害发生也早于往年;部分地区旱象抬头,并有发展趋势。针对这些问题,各级农业部门要紧紧抓住当前小麦苗情转化的唯一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动员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迅速掀起春季麦田管理高潮。在具体措施上,要结合当地实际,对二、三类弱苗管理措施前移,以促为主,普遍中耕、科学施肥,注意重点防治条锈病、纹枯病,促进苗情向好的方向转化,为搭好小麦丰产架子奠定基础。
会议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因地制宜,切实做好春耕生产的各项工作。一是要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结构调整,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基础,切实把春播面积落到实处。今年我省春播农作物面积3400多万亩,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增。各地要进一步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实施大宗农产品优质化工程;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扩大适应性的耐旱作物面积,扩大适销对路的优势农产品种植。要及时掌握播种进度,帮助农民搞好面积落实,特别是去年受灾严重的地区要帮助灾民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备足各种春耕物资和资金。特别要进一步调剂种子,尤其是棉花、玉米种子,各地一定高度重视,及时调剂,满足生产需要。要做到摸清底子,广开种源,严把质量,搞好服务,同时要推广节种技术。三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春播质量。在选用优质专用品种的基础上,努力扩大种子包衣、间作套种、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各类先进适用配套技术的推广面积。要开展大规模春季送科技下乡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春耕生产中的作用,尽量扩大机械作业面积。四是要积极协助财政、金融部门搞好资金筹集,尽量满足春耕备播需要。同时,要积极会同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加大对农资市场、剧毒杀鼠剂的管理和打假力度,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决不能让假冒伪劣生产资料坑害农民,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农业厅厅长张广智同志在会议结束时强调,各级农业部门一是要立即行动起来,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春季麦田管理,坚决打好恢复粮食生产第一仗。二是要高度重视春耕备播工作,特别是种子调剂绝不能出问题。同时要肩负起打假护农的责任。三是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生产第一线,一手抓技术指导服务,一手抓政策宣传,切实把中央、省里出台的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措施宣传到村,落实到户。以利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为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信息来源:河南省农业厅 (200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