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我国基础科研效率低下原因
  针对目前我国基础科研效率低下、低水平重复严重、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全国十届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和政协委员、江苏省审计厅副厅长薛蓓儿联合建言,只有解决科研项目组织、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有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的科研价值导向和评价体系,方能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确保我国基础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两位委员说,我国最近几年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成果。困扰我国科技界多年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目前基础研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两位委员认为,科研底子薄、科技投入偏低固然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但科研项目组织、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科研价值导向和评价体系助长急功近利风气,不能体现基础科研特点也难辞其咎。   两位委员说,虽然目前科研项目总经费增加,但是人均经费仍然很低。主要原因在于一个项目往往面面俱到,参加单位多,人员数量大,俗称“撒胡椒面”,不能保证重点突破。另外,很多科研项目实行滚动制,后几年的经费支持要看前两年的项目执行情况,但实际操作中经常是削减后几年的经费。   “项目经费额外负担沉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两位委员认为,科研项目除了要承担课题组内部人员的工资以外,还要承担研究所转嫁的压力,如离退休人员安置和研究所事业费支出等,科研经费不能保证用于科研活动。再者,现在科研人员工资与其在研项目数量和级别挂钩。这种工资体系把基础研究等同于计件制劳动,课题显然多多益善。科研人员不得不疲于奔命寻找课题;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和不恰当的出名,甚至不顾自己的研究背景和时间保证程度四处出击。这不仅导致低水平重复研究,客观上浪费科研资源,而且容易滋长学术腐败、科研不端行为等不良现象,这些都是基础科研效率低下的原因。   两位委员谈到,基础科研价值导向和评价体系不利于基础研究发展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近20年来,我国基础研究一直在不够稳定明确的价值导向下应对国家和社会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一度认为基础科研投资没有必要,90年代早期鼓励人人下海,90年代后期鼓励多争课题,目前则号召多发SCI文章,争取大项目,研究人员不得不选择疲于奔命争课题、忙忙碌碌发文章的道路。这都是国家需求偏重于当前需求,对前瞻性重视不够的表现。但是基础研究具有积累长期性和突破偶然性的特点,片面强调国家需求往往会失去很多好的突破机遇。重大突破少,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也就不奇怪了。   朱兆良和薛蓓儿委员的建议   一、在基础研究立项的过程中兼顾长期性和现实性的国家需求目标,不过分强调现实目标,允许科学家在适当原则指导下有自由探索的机会。建立权威而相对公正的、能洞察国际前沿的各领域专家小组,特别是邀请国外处于研究前沿的专家,认真论证基础研究的立项原则,并提出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指南。建立针对基础性研究的比较稳定、长期的支持机制,而不是采取短期内大量投入而后续支持不足的方式。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公益性研究机构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由国家保证研究所运行的基本建设和更新费用支出,促进研究所科学研究逐步跟上国际步伐。   三、逐步形成在职科研人员岗位的职员化,改变研究人员工资来源于课题经费的现象,保证科研经费真正用于科研活动。   四、减少不必要的科研评审。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形成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