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身体是农民的首要财产
  有一句话说:“有啥千万别有病,没啥千万别没钱。”但不幸的是,有病的人往往没钱,而没钱的人则常常有病。   毫无疑问,“药价虚高”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导演之一。我从2月5日《南方周末》的报道中抄录了两段文字,似乎可以作为一个注脚。   一段是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几句民谣:“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 往医院抬”;“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一段是两种药的价格情况:贵州圣济堂制药厂生产的盐酸二甲双胍片成本不足5元,政府的最高限价是46.80元;山西恒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络血宝注射液,企业给经销商的实际供货价是2.10元,可物价部门给其定的零售价是14.50元。   提起这种恶性循环,我首先想到了农村。   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农村医疗条件似乎要比现在好一些。每个行政村差不多都有卫生所,有专门的医生,有药铺,有床位。也就是说,农民有个头疼脑热,都有去处,花一点钱就能吃到对症的药。一些地方的农民之所以还很怀念当时的卫生所乃至整个医疗体系,一是因为方便,还有一点就是便宜。   便宜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药费和检查费低;一个是有啥病医生就给你看啥病,需要啥药医生才给你开啥药。现在,似乎有些变味了,一到医院,医生就哗哩哗啦开一大堆单子,让你一项一项地查。给人的感觉是,没有那些仪器,医生的判断力甚至还不如病人。要是查出个什么病来,医生就会毫不手软地开一系列高价药。   在农村,因为药价太高,所以得了小病后,人们往往就选择硬扛。因为一扛再扛,所以小病就可能变成大病。因为得了大病,所以就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可以说,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是因病致贫的,也有为数不少的家庭是因病返贫的。   农民看不起病,就必然会有一些“替代品”应运而生。一,因为药贵,所以“假药”就会作为药的替代品出现;二,因为进不起正规医院,私医甚至巫婆神汉都会作为医生的替代品出现。毫无疑问,这些替代品的出现,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对于许多穷人来说,身体是他们主要的财产;对于一些人而言,身体则是他们拥有的惟一财产。”这是“世界银行发展丛书?穷人的呼声系列”中《呼唤变革》一书里所说的。   在中国,农民的生活更多地甚至绝对依赖于自己的身体。所以,那些虚弱的和看起来身体不好的人,得到的收入常常少而又少;而一个有病人的家庭,也往往负债累累。不幸的是,越是依赖于自己身体的人,就越没有能力爱惜自己的身体,越没有能力抵御疾病对身体带来的伤害。   一个农村家庭,如果一个成员得上稍重一点的病,他们的抉择是十分痛苦的。要么得忍受疾病的折磨,要么就得花光家里的积蓄;要么得冒丧失劳动能力的危险,要么就得出售许多生产资料(比如耕牛或拖拉机)来换取医疗费;要么让一个人恢复健康,要么就得让其他家庭成员过更艰苦的日子。问题是,不论如何选择,结果都是更大的贫困尾随而至。   列宁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同样,身体更是务农的本钱。如果说疾病是农村人口致贫和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让农民脱贫致富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让农民拥有最起码的健康。   怎样才能让医疗机构走进农村,让药价低下来,让农民看得起病,吃得起药,这是“三农”问题绕不过去的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