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述评
2004年4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提出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加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就是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整体实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标准粮田、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这五大项目,更好地促进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
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于保持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靠进口粮食满足国内之需,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必须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形成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正是从保障粮食安全出发,提出了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远目标,制定了支持粮食主产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同时,明确了建设区域、建设内容、建设步骤。这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将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多品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优质专用粮食市场竞争能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七方面。其中,保持和提高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以及粮食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至为关键。规划设计的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标准粮田、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等五大项目都与科技有关,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最终实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目标。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还是促进主产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规划在提出增加政府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了高产和优质的目标。通过发展优质高产粮食品种,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的目的。规划还将粮食加工与粮食生产结合,系统构建了从生产到加工的粮食产业链,形成生产支撑加工、加工带动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水平,增强粮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也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转化能力低,产业体系不健全,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和加工增值,不能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入世后,在我国粮食产业面临进口的压力下,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是粮食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通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支持和发展主产区粮食加工、储运和流通,做大做强主产区的粮食产业,就能提高粮食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进而增强我国粮食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
信息来源:http://www.stdaily.com (200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