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麦何以跨出国门?
我国是小麦生产第一大国,长期以来也是小麦进口大国。河南是全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之一,其播种面积、总产量、库存量均居全国第一。然而,从1997年起,由于结构性“过剩”等原因,这里的小麦出现“卖不动,存不下”的局面……
愁眉紧锁多年的河南南阳农民,而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从3月10日起,方城、邓州、唐河等县市的10000吨优质小麦源源不断地跨出国门,出口到东南亚。仅此一项就能使农民增收100多万元。农民兄弟感慨地说,以前麦子老卖不上价钱,现在是“优质麦卖优价”,如此大的变化,也就这三四年的事。
继去年11月首批出口9.16万吨磨粉小麦、实现中国食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到现在,河南粮食部门已签下50多万吨小麦出口大单??“让河南小麦走向世界”正逐步成为现实。
河南小麦为什么能走向世界?专家点出“新闻背后的新闻”:这是近年来全省坚持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的结果。
陷入困境 一个“愁”字道不尽
作为产粮大省,多年来,河南紧抓“多种、高产”原则不放。反映在小麦生产上,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名列全国前茅。然而,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一个农户一个生产单位,结果:生产规模上不去,品质改良不吃香,小麦品种繁多,品质、结构不合理,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从1995年起,河南小麦总产量稳定在200亿公斤以上。粮多本是好事,但金闪闪的麦子带来的却是沉甸甸的忧虑:
由于当年生产的麦子“吃不完、销不了”,造成大量积压。庞大的库存压力日益成为财政的包袱:粮食风险基金超额补贴一度占到省本级财政预算的1/3左右。与之相对应,小麦市场价格急转直下。2000年,农村市场小麦价格一度跌到0.70元/公斤,时至今日,许昌县农民张树田还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只有在那时候,我才明白啥叫‘谷贱伤农’”。
这,在给政府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曾几何时,有些农民提出“种庄稼老赔,不如割了麦子栽果树”。更有甚者,不少地方还出现了“毁麦改种”的势头。更重要的是,面对加入WTO后 的新形势,土地密集型产品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其中又以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为甚。
“小麦的出路是事关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带有战略性的问题。”省委书记李克强说,“河南耕地面积的80%种的都是小麦,但我们的品质比不过人家,价格方面也没什么优势。因而,给小麦找到出路,就是给河南农业找到了出路、给农民增收找到了出路,同时也是农业应对国际竞争的一条新路。”
以盛产小麦为荣的河南农民,固守传统模式的河南农业,终于走到了“十字路口”。
穷则思变 调整结构“现”生机
那么,河南小麦、河南农业如何实现“中原突围”?
“问题的关键在于走活小麦这盘棋,构筑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新优势。”河南提出,以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为重点,全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基本思路是:顺应市场对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的需求,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推动小麦经济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以流通贸易、加工转化为重点,走以销售带生产的路子。
在省农业厅,省农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魏振宇向记者讲述了河南小麦、河南农业“穷则思变”的探索历程:
从1998年起,河南以“专用化、优质化、多样化”为方向,对小麦结构实施大规模调整。根据市场需要,通过更换品种、规模种植、产销衔接等措施,尝试在不同生态区域种植不同类型的优质专用小麦。2001年,河南又明确“两个基地”建设是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并总结推广了新乡市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等的先进经验,对全省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把“小麦经济”做大做强,河南要求,按照全省小麦品质区划方案,以县(市)为单位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实行同一品种集中连片规模种植,保证优质小麦的生产质量。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提高优质麦生产和加工科技含量。河南还制定出优质小麦内在品质、加工性能与质量安全标准,不断提高优质小麦的市场准入水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南优质专用小麦出现面向市场育种、规模化连片种植、产销衔接定单收购的产业化开发局面。郑州9023、高优503、豫麦34等、河北8901等优质小麦品种的品质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许多过去使用进口麦的面粉厂、食品厂转用国产麦,一批面粉加工企业还在小麦产区设立订单基地。据统计,目前优质小麦每公斤市价比普通小麦高0.10元,按亩产500公斤计算,在投入相同的情况下,种一亩优质小麦农民实际增收50元。在全国优质麦生产基地河南新乡市,不少农民说现在“种麦的吃不上自家麦”??并非不够吃,而是他们种的优质小麦成了市场的宠儿,“种多少卖多少”。近3年来,新乡市优质麦面积由80万亩增加到330多万亩,即使这样仍供不应求,农民从中增收上亿元。
2002年11月22日,对河南小麦、河南农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这天,5000吨河南小麦在连云港码头装船,驶往印度尼西亚,标志着我国食用小麦出口实现了零的突破。用中国粮油食品(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裁于广泉的话说,这是“一次成功的破冰之旅”。
省农业厅农技推广总站站长、小麦专家段藏禄告诉记者,以前,食用小麦不能出口的主要原因是质量不达标。而现在,河南优质专用小麦已发展到2170万亩,占全省小麦播种总面积的1/3。并初步建成了豫北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豫中中筋小麦生产基地,豫南弱筋小麦生产基地。这些基地的优势在于:容易形成连片种植,适宜全盘机械化、规模化操作,进而生产出质量过硬的小麦产品,并有利于改善小麦品种,大幅度提高小麦品质。最具说服力的就是,前不久,路透社将郑州小麦列入其全球硬质小麦出口报价单,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传统出口国的小麦并列。“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省近年来卓有成效的农业结构调整。”
河南小麦跨出国门,还在于抓住了世界主要小麦出口国“因灾减产,出口锐减”的机遇:去年,美国小麦减产17.4%,加拿大减产44%,澳大利亚实际产量仅为预期产量的42%,从去年4月起,小麦国际市场价格强劲上扬,10月份达到最高值,使进口小麦失去了价格优势。
保持清醒 欣喜背后话隐忧
国产小麦跨出国门,令人鼓舞。但有专家指出,由于在生产中固有的“先天不足”很难克服,我们虽然能培育出很好的小麦品种,但进行市场化大规模生产却很难。不仅如此。河南小麦产业化经营格局还没有成形,小麦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等还不到位,全省农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深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桩“稀罕事”:河南原阳县祝楼乡是优质强筋麦的适宜区,而现在,全乡优质麦面积由近3万亩退回到不足1万亩。西圈村农民冯建国2000年种了10亩优质麦,搞的还是“订单农业”,但因为是一家一户搞种植,缺乏技术指导,田间管理也跟不上,结果:种出来的小麦纯度不够,厂家一斤也不收。与从去年起,老冯索性又种起了普通麦。
这是咋回事?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王军茂告诉记者,在诸多农作物品种中,小麦是最适宜全盘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容易实现产品标准化的作物。但在农村分散生产的模式下,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让一个村统一种植一个品种都很难,标准化生产更难实现。这是制约小麦生产市场化的“先天不足”。
中国粮油食品(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小麦部总经理杨虹说,优质麦生产规程严,要求连片种植,单收、单打、单贮。在加拿大,全国只有8000多个农场;而在国内,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让一个村统一种植一个品种都很难,标准化生产更难实现。2001年,河南优质小麦300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仅占优质麦面积的46%。小麦商品化率更只有30%多。
省农业厅综合处处长薛勤功说,“种优质小麦好处不少:在销售上一般不愁卖,价格又比普通小麦高。”但接着,他话锋一转:“这里的前提是:必须打破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下气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食品质,抓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实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
在小麦品质结构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在实现优质化、专用化的同时,也必须照顾到多样化。去年以来,河南一些地方出现了“强筋热”。豫南某农业大市气侯温和湿润,适合发展中筋麦,但该市却种下300万亩强筋小麦,结果,“优质麦”只能当普通麦卖。其实,市场对优质强筋麦的旺盛需求,不都是为了做面包、饼干。大多是用于掺合其他小麦做方便面粉和饺子粉等。
身兼省农业厅巡视员的魏振宇认为,要生产适销对路的小麦产品,真正把“小麦经济”做大做强,还必须发展加快全省的农业产业化步伐,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搞好产销街接,最大限度地拉长产业链条。金象麦业集团,河南最大的面粉生产加工企业之一,日处理小麦620吨,年销售收入2.9亿元。近年来,金象集团在郑州、新乡、焦作、济源等10个县市建立种植基地20万亩,签订了包括统一供种、成方连片种植,专家技术指导,优质优价收购的产业化发展协议,每年按合同收购优质小麦4000万公斤以上,平均价格比普通小麦高20-25%,仅此,每年就能使农民增收近千万元。
令人欣喜的是,截止目前,河南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3059个,带动农户561万户,占全省农村总户数的29%,农民户均增收730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6家,全省与龙头企业建立购销关系的种植基地3215万亩。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遍及各地的种植基地开始惠及各地农民。在供求关系上,企业与基地有稳定的购销关系,在产品生产模式上逐步做到统一标准。
2003年4月21日
信息来源:人民网 (200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