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当前粮食生产中的突出难题
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最近记者在随同安徽省农调队对淮北地区早稻实割实测过程中,通过实地调查及向农民了解,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农民担忧政策的持续性。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了鼓励、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税减免、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强农资监管稳定农资价格等,但长期以来,粮食生产几起几落,市场粮价波动较大,农民仍然担心政策的持续性,害怕粮食丰收又会出现“卖粮难”现象。不敢完全相信和准确把握目前的形势,因此产生一些顾虑,影响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解把握不准。一些乡镇领导很难甚至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仍然只是简单地把压粮扩经或扩粮压经作为调整的方向,把行政强制作为调整的手段,而很难做到尊重农民意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合理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粮食生产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带动力不强,订单农业缺乏约束力,难以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能很好地结合。
农资价格出现“水涨船高”现象。今年早稻价格提高并出台保护价收购政策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多随之上涨。尽管采取了一些限价措施,但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农民种粮成本加大,农资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科技兴粮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县(区)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三权”下放,部分县(区)乡镇因管理力度或管理方法不正确,导致农技推广与农民实际需要相脱节,大量的人力资源被闲置、浪费,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应用。很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速度慢,普及范围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生产。
农业实际投入不足问题仍然存在。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造成局部自然灾害频繁,难以真正实现旱涝保收。对农民科普教育投入不足,造成农业环保意识低下,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对农业公共设施投入不足,造成病虫、草、鼠害损失加大,使农业生产风险成本增加。
土地承包纠纷现象增多,问题突出。随着粮食价格上升和国家各项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落实,种粮的比较效益日益显现,一些原来不愿种地的农户也加入了种粮行列,出现农户与承包大户争地现象,土地合同纠纷逐渐增多,对粮食规模化生产及取得一定成效的结构调整将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作者:夏树 )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