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大豆加工能力过剩
近两年,各地新建和扩建的大豆压榨生产线使国内的大豆年压榨能力达到5000万吨以上,远远超过了2200万吨的实际需求。毫无疑问,是大豆压榨能力的超常增加,对我国大豆进口超常增长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么多的进口大豆都流向了哪里?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大豆压榨业确实存在超常利润。在国外,日压榨大豆能力上千吨的企业,吨利润在20元至50元人民币左右属于正常,而中国同类企业的吨利润一般却在50元至80元。
大豆压榨业高利润的诱惑,引来内资外资纷纷进入这一行业。去年12月,美国ADM公司对外宣布,他们已关闭了本土几家利润较差的大豆加工厂,将压榨业务转向了中国。丰厚的利润,也驱使内资对新增、扩增大豆压榨能力乐此不疲。据业内人士透露,一家大型加工企业一年的利润,足够它再新开办一家同等规模的压榨厂。目前我国有日加工1000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72家,2000吨的28家,3000吨的13家,7000吨的2家。
内外资本的进入、压榨能力的扩张,导致压榨原料----大豆短缺,这种短缺并非是国内实际消费需求导致的。
新增大豆压榨能力基本上分布在沿海一带,这一带有着良好的港口条件方便进口大豆。远离国内大豆产区,这些大型榨油厂一般会优先使用进口大豆。目前,我国大豆压榨业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超过了50%。而且,大豆压榨能力严重过剩、业内竞争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
加工进口大豆的压榨企业说,大豆大量进口,给企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使得一些原本小作坊式的榨油厂做大做强了。而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则说,现在压榨行业里出现的大规模投资现象,是因为一些投资者把超常的榨油利润看成行业平均利润,结果导致一批有生产规模的厂处在吃不饱、半停产状态。
大豆加工业发展到目前,给我们带来的也不完全是“毁灭性”的打击。各种企业将开始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过程,国内企业会得到一次大的历练。企业的发展水平会有一个大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大豆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国家需要加强引导,战略性整合大豆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口大豆对国内大豆产业的冲击。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