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为钢岁月流金化麦香
许为钢岁月流金化麦香
本报记者 尹江勇 苑海震
当得知自己主持育成的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时,许为钢笑了,像农夫在辛勤耕耘之后迎来丰收一样,有几分欣慰,又有几分平和。
这一年,是他与农业结缘的第27年,是他开始研究高产优质小麦的第15年,是他在河南培育和推广“郑麦9023”的第9年。
播 种
“其实我原本与农业无缘。”
1月8日,坐在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自己的办公室里,许为钢的思绪又回到了往昔……
1958年,许为钢出生在重庆市一个高干家庭,从小学、中学到高中,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航空、航海是他梦寐以求的目标。
转折出现在1978年。经历过两年知青生活的洗礼,他抓住了高考的机会。然而命运仿佛要和他开个玩笑,录取通知书下来后,他被统分到了四川农业大学。
带着几分懊恼和不甘,许为钢进了四川农大农学系农学专业。很快,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学习过程中,我觉得农业、生物知识非常深奥,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慢慢地就喜爱上了。”
许为钢有幸,遇到了许多名师。使许为钢受益尤深的是他的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洪璋教授,是他将许为钢引入小麦育种这个神圣的生物科学殿堂。
在赵洪璋教授那里,许为钢懂得了如何用前瞻性的眼光搞科研。
基于我国粮食生产快速发展的现实,他预见到,我国小麦生产很快将由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品质的优化将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及小麦生产的发展方向。
1990年,在西北农大的实验室,许为钢开始了高产优质广适性小麦育种试验,后来赫赫有名的“郑麦9023”中的“90”编号就来源于此。
躬 耕
1996年,许为钢调入省农科院小麦所工作,并带来了还未结出果实的优质小麦新品种项目。
良种需要好的温床。省科技厅对这项课题非常重视,许为钢到河南的第二年,省科技厅就将该项目列入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拨给科研经费资金100万元。
10年辛苦迎芬芳。1999年,“郑麦9023”终于呱呱坠地。
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发改委等部门对“郑麦9023”的示范推广极为重视,每年5月的农作物新品种(系)展示交流会上,“郑麦9023”都被省科技厅作为主推品种广为宣传。
从申报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到申报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穿针引线,共为该课题争取到275万元国家资助,加上省科技厅直接支持的211万元、省农科院先后投入的85万元,“郑麦9023”的示范推广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为了推广工作,5年里,许为钢跑遍了河南全省的21个试验点,并到江苏、安徽、湖北、陕西、浙江等地指导试验。没有人知道他耗费了多少心血,只有那辆每年行程都在8万公里以上的汽车,记录着他的奉献。
天时、地利、人和,“郑麦9023”很快在中原大地、黄淮麦区南片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绽放异彩。
收 获
收获是辉煌的。
2000年至2004年,“郑麦9023”在豫、鄂、皖、苏、陕五省累计收获面积达5787.9万亩,其中河南省为3910万亩,成为我国著名的优质小麦品牌。
2002年至2004年,全国种植“郑麦9023”新增产量达10.8亿公斤,新增产值24.5亿元。
2002年,“郑麦9023”还远渡新西兰,实现了我国食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
有关专家这样评价,“郑麦9023”成功地将优质强筋、早熟、抗多种病害、高产稳产特性、广泛适应性结合于一体,标志着我国优质小麦育种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我省农业结构的调整、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基地的建设上,“郑麦9023”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然而,许为钢清醒地认识到:就小麦育种而言,“郑麦9023”还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
他有了新的目标。
“第一,尽早培育出亩产量在650公斤以上的优质‘超级麦’。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将我省建设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基地,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个目标变成现实。”
“第二,要尽快构建现代小麦育种技术平台。基于几代人几十年的科技沉淀,河南的育种技术目前已经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但我们与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必须及早着手加以提升。”
像所有与农作物打交道的人一样,一季收过,许为钢的心又系在了下一季的收成上。③36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 (200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