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路甬祥谈科学研究问题
  本报北京1月24日讯(记者潘锋)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北京接受了英国广播公司(BBC World Service Radio)记者Geoff Watts的采访,并就部分重大科学研究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路甬祥说,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研究也正在得到来自政府和各方面更多的支持。从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大幅增加了对科技的投入。6年来,中国科学院得到了较多的经费支持。以支持基础研究为主要目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的增长幅度都在25%以上。正是有了这样不断增强的支持,保证了中国的科学家能够根据本学科发展前沿,并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各种研究工作。   在谈到转基因产品、干细胞研究和可再生能源问题时,路甬祥说,鉴于目前尚不知道大规模种植转基因农作物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何种影响,也不知道转基因产品对人体健康是否会产生跨代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转基因产品问题,我们的态度是积极支持有关的研究工作,审慎支持大田推广应用,消费者在选用转基因产品时一定要有知情权。   对于干细胞研究,路甬祥介绍说,中国科学院与多所大学有着多方面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以疾病治疗为目的的干细胞研究方面。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生命未知现象的认知与探索是没有止境的,某些新的科学成就所带来的伦理问题,相信终将会通过科学家的良知和必要的技术限制手段找到一个圆满的解决办法;同样,对于干细胞研究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也应该接受科学界和公众的评价与监督。   路甬祥认为,地球上的矿物质能源最终是要消耗枯竭的,因此中国和世界未来对能源的选择将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核能作为补充。太阳能作为一种有着巨大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解决了光电转化效率低和光热转化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后,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核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形式,在可控聚变核能技术领域取得新的技术突破后,也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路甬祥最后说,提升中国科学家和科学界在世界上的声望离不开国际合作,中国科学家与英国同行也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但关键是要让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土地上真正扎根并发展起来。中国政府提倡科学家要善于提出自己独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的目的是探索未知,科学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虽然现在无法预测中国本土何时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但随着中国科学家原始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一批重要的科学成果已经在中国产生。近年来,一批有世界影响的、代表着当今国际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相继问世,如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水稻及家蚕和鸡的全基因组测序、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的测定、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型传输等研究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