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销区利益协调不容忽视
记者 陈磊 张显峰
本报北京3月6日电 被称为鱼米之乡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了,耕地却少了。一望无垠的田野被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曾经的粮仓变成了消费粮食的“大户”。现阶段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矛盾如何化解?
在今天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段应碧为粮食主销区的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提供了80%的商品粮。”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指出,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使我国粮食主产区生产的粮食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主销区的市场有了稳定的粮食供应,保证了销区粮食市场的稳定和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
主产区的供应虽然充足,但是生产能力“后劲不足”。段应碧通过调查发现,粮食生产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年久失修,损害严重。段应碧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量的投入,而我们主产区通常就是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完全靠地方政府、靠农民来解决是不行的。”
据聂振邦介绍,国家粮食局已采取相关措施,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运作的形式,建立了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协调关系。他举例说,我国主产省黑龙江就在主销区浙江省建立了稻谷的加工和储藏企业,把产区的粮食运到了销区。同时,浙江省也到主产省黑龙江建立粮食生产基地。
段应碧建议,除了中央增加投入以外,要调整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关系,让主销区筹集一部分钱到主产区搞农业基础建设,支持农民搞农田水利建设。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