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企业界共话自主创新
本报记者 刘恕 罗晖 陈磊
编者按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自主创新的论述,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共鸣。“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科技界和企业界的代表委员,他们就为什么要坚持自主创新,如何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畅谈了切身感受,阐述了真知灼见,听来催人奋起,大有时不我待之感。自主创新是强企之途,强国之道。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
“不能等珍珠加工好了再穿成项链”
经济界和科技界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判断和机遇的判断是有差距的。经济界有人认为,技术和资金一样都是可以引进的。自主研发代价太高,中国要等到资金和人才积累多了,才有条件强调自主创新。这种国内搞研发成本一定高于国外、关键技术可以引进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他们对我们自己的能力估计是偏低的。事实上,中国在科技上全面领先可能还需要时间,但完全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例如,青年科学家胡伟武率领他的团队,只花费了西方信息产业跨国公司研发费用的零头,就自主开发出了中国第一枚中央处理器(CPU)芯片???龙芯一号,终结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尴尬历史。但计算机行业这一最关键、最核心技术的开发是在争议中起步的。反对者可能没看到机遇,如果现在不狠抓自主创新,等15年或20年后国家财力充足了再抓关键技术突破,我们就没有机会了。
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是一定要做最原始的创新,自主创新并不排除集成创新。比如日本在1950年到1975年引进了573亿美元的专利,之后围绕专利进行创新和集成,在专利周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包围圈,将买来的专利技术封锁在里面,最后变成了专利的输出国。
自主创新成败与否,往往不是取决于单项技术的突破能力,而是取决于创新链的整体规划能力。我们不能等珍珠已培育加工好了才考虑如何穿成项链,而是要按项链的要求加工珍珠。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国荣:
“别幻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001年,南瑞继保与一家国外公司联合研制高压直流输电保护系统。但是合作过程中,核心技术国外始终不给。
“我们自己干!”沈国荣说,外国人“逼”出了中国自己的技术。如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保护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技术保障。
“别幻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晃一晃,就能把你摔得粉碎。”沈国荣说,“巨人”甚至都不让你踩在他的肩膀上,别人的核心技术永远不会给你。
要想成为巨人,自己必须脚踏实地自己干。他说,引进技术是需要的,但决不能依赖引进。“韩国人引进第一个工程,第二个自己干,第三个一定要超越。”沈国荣说,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可能引进。有持续改进提高技术的能力,引进技术才有意义。
如果不断引进,中国人就没机会干,越不干就越落后,人才就跑了。“真正能把人才留住的是核心技术。”沈国荣说,公司成立之初,科研人员只有20个人,现在170多人,目前正准备建立一个400人的研发中心。
吸引人才还要有一个好的机制。“控制保护系统有很多专业,如果各自为政,创新连门都没有,技术人员之间应该‘无缝连接’。”沈国荣说,公司的一体化管理机制把各种相关专业人才揽在一起,大家团结协作,成果不分你我。形成集成创新的合力,才能组织起大型项目的研究。“成天讲钱不够的,我看不是经费不足,是机制不好。”
全国政协委员、攀枝花钢铁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厚生:
“不要迷信国外,要靠我们自己”
四川攀西钒钛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钒的储量占全国的62%%,居世界第三位。钒产品的研发一直是个技术难题。
氮化钒生产是美国独家垄断的技术。“全世界只有美国生产,用真空炉冶炼,我们想技术难度肯定很大。”在氮化钒刚刚列入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时,攀钢多次与美国交涉购买技术。但是,美国坚持不卖技术,只卖产品。
产品在全国几家大的钢铁公司里免费试用,他们想以此占领中国市场。
“产品一试的确效果不错。”陈厚生说,这种技术可以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钒的回收率达到99%%。
“自己能不能干?不用真空行不行?”
“你如果不用真空搞出来,我们买你的技术。”美国人说。
然而,出乎他们的预料,美国产品还在推销过程中,攀钢就成功研制出来这项技术,令美国人难以置信的是攀钢不用真空生产,变间断生产为连续生产,大大缩短了还原时间,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不要迷信国外,靠自己完全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陈厚生说。
目前,攀钢回收钒的核心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并且形成了自主的知识产权。攀钢的钒品种齐全,生产规模国内第一,世界第三,产品远销欧洲、日本、东南亚、北美等地,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钒原料和钒制品生产基地。
发新产品是有风险的。陈厚生说,创新必须有科学基础,盲目地干,叫冒险。经过科学可行的论证后,就要大胆干,莫失良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
“核心技术从不是全球化带来的”
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了,中国科技界没有必要在自主创新上下大力气,按照产业分工做好中国的制造加工,经济就能得到发展。核心技术从来不是全球化可以带来的。哪怕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究中心,也并不是为了增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而建设的,他们只不过是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研究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核心技术可以自然地流到中国。从政治、经济方面讲,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技术的供应源。企业主体的真正含义是技术投入和应用的主体,所有创新成果都在企业变成产品。但是不能理解为所有创新都出自企业,科研机构的成果仍是创新链条上的重要技术源泉。随着科研体制改革,大量研究机构转为企业,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但是,作为社会公共科技平台的作用淡化了。他们从一个大院大所变成了小企业,科研成果辐射能力不如以前了。在技术创新产业链条上,还需要“源头活水”。
有人认为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国家不用对企业进行投入了。西方国家从来没有停止对本国企业创新的支持。例如,美国很少有专门的军工企业,民营企业承担了大量军工任务。由于国防经费不受限制,通过国家对军工的投资带动民营产品的创新。中国的创新要走军民融合之路。
自主创新不要理解为仅仅是科技部门的责任,或是企业的责任。任何使用部门都有这个责任,自主创新是全社会的责任。如果没有形成这个共识,自主创新就是个难破的题。任何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的检验,但是企业的创新产品未必能够马上得到应用。国内一些垄断行业在采购时,优先考虑选用国外产品,他们认为国外产品成熟可靠。国内的新产品没有使用记录,我怎么敢用?可是,这个记录不能首先在国内获得,在国外获得不是更难吗?如果不给新的产品以机会,它永远是不能成熟的。我们有这么大的市场,但还没有把这个市场转化为支持国内创新产品的平台和机会。建议国家设立支持国产化创新产品基金,对使用部门实行风险补偿。
自主创新不是不求人。“做麻婆豆腐,你连豆子都开始做吗?”自主创新不是什么东西都是创新的,不是完全靠自己从零开始做。自主创新包含集成创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增加新技术含量,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才是关键。只要能产生增加的有核心贡献的东西,这就是创新。
不要以为市场经济了,国家不需要组织和计划了,其实,国家的引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比如DVD视盘机,中国出了HVD、HDV、EVD三个标准,闹得不亦乐乎。有人认为,你可以让他们在市场竞争。可是老百姓根本搞不清哪个好,结果就是等着不买。我们创新的成果不是没有,但缺乏国家组织,导致谁也成不了气候。建议对一些创新成果,国家应提早组织相关单位共同合作,推出一个真正符合中国标准的创新产品,并且上升为国际标准,这样才能进入世界市场,改变一台DVD外国人要收21美元专利费的局面。再如在计算机领域我国引进吸收的比例是100∶1,韩日则是1∶10。促进企业消化吸收再创造,纯粹靠市场是不行的,因为买设备的使用部门不需要消化产品。国家应该规定企业在引进的同时有相应配套资金,用于研发部门和其他企业消化吸收。
自主创新实际上是国家的自主,是站在整个国家利益上的自主,代表国家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力上的自主。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有关部门、单位把创新力量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方向去。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