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我们把握未来
本报记者华凌
观点一:要发展就要改变陈旧的模式
观点持有人:波兰科学和信息社会技术部部长麦克•克莱伯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要么我们掌握未来,要么被未来掌握。”
如何不被国外竞争者击败,作为一个国家,波兰的挑战有三个:全球化的挑战;在互惠基础上融入欧盟;克服本国和本地区长期存在的问题。
观点持有人: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方新
目前,中国在科学知识方面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较小,国际科学论文产出比例仅占世界的4.38%%;从衡量科学知识生产质量的论文被引用率来看,仅排在世界第20位。数据表明,自1998年以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产业技术的进步基本靠引进,本土的科技能力未能给国家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是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科技发展战略调整的动因。
观点持有人:爱尔兰科学基金会主席威廉•哈里斯
“开放经济”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爱尔兰曾遭遇严重的人才外流问题,以致现在在美国有4000万爱尔兰后裔。现在不同了,1970年爱尔兰加入欧盟后,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由此当地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大量人才也开始回流。
也许中国可以参考爱尔兰的模式。虽然中国是个大国,爱尔兰国土面积比较小,不过两国在一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欠发达的农业、经济模式等。
观点持有人: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刘世锦
“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的自主创新含义不同。技术集成能力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组合全球科技资源的开放性研发体系的形成非常重要。
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增长。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环节比重的上升对高新技术形成大量需求。技术提供者为了贴近市场,提高技术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也会日益增多地将研发环节转移到中国。而企业有没有自主创新的意愿和能力,是自主创新成败的关键。观点二:加大R&D的投入不含糊
观点持有人:波兰科学和信息社会技术部部长麦克•克莱伯
与以往相比,波兰的投入变化是惊人的。以前波兰的投入很低,R&D仅占GDP的0.65%%(欧盟的标准是3%%),而明年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将达14%%。
观点持有人:爱尔兰科学基金会主席威廉•哈里斯
爱尔兰目前的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约1.35亿欧元。由于人口只有400万,故人均科研经费是相当高的。
观点持有人: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方新
自1995年以来,中国R&D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保持增长,从0.6%%上升到2003年的1.32%%,R&D经费总支出额达到1287.6亿元。尽管增长较快,但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且投资结构不够合理,主要是对基础研究的支出额过低,仅占GERD的6%%。针对这一问题,建议政府进一步增加R&D投入,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引导,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争取到2006年达到1.5%%,2020年达到2.5%%。
观点三: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
观点持有人: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方新
从科技人才总量上看,中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相对数量偏少,且缺乏科技拔尖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有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人才严重短缺和人才大量浪费并存的现象;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
观点持有人:波兰科学和信息社会技术部部长麦克•克莱伯
作为科学家应避免制造危险。不能出于部门的利益鼓吹科学,否则公众会失去对科学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再建立起来很不容易。
观点持有人:爱尔兰科学基金会主席威廉•哈里斯
中欧合作,对于欧盟成员国来说充满了机遇。对爱尔兰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与中方进行人员交流,在都柏林,除英文以外,当地使用的就是中文,因为有7万名中国交流学生。明年爱尔兰打算开始为中国学生提供奖学金、建立学术互访项目。
爱尔兰科学基金会本着务实的态度,将中国作为唯一的合作伙伴,准备全力做好一两个项目,然后推广经验,再建立更多的项目。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