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资金应流向最好的研究者
本报记者 李彬
观点一:人才、投资和基础设施已经并应当成为各国科技战略共同关注的三大问题。
观点持有人:荷兰教育、科学和文化部国务秘书马克先生
从1998年中国和欧盟签署第一份科技合作协议至今,双方科技合作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推动以知识为前提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人才、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是美国、欧洲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都应共同关注的问题。从人才战略上来讲,研究是人所从事的工作,是创造未来经济发展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主要由高技能的人员来完成。这不仅对于企业是如此,对于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同样。21世纪政府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这要求政府必须在教育的早期阶段就注重人才培养,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要鼓励研究人员在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甚至国家间流动。
尤其重要的是,那些最好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不应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欧盟必须建立一种健康的竞争机制,保证资金能流向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这种竞争不应只在欧盟内部,而应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优秀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
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增加研究的成功机率,也能吸引顶级研究人员。以高能物理领域为例,由于所需设备规模太大,超出了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大洲的资金实力,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加强合作的原因之一。除了高能物理领域,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也存在同样问题,因此,实现全球基础设施共享十分重要。
创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企业、教育系统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欧盟希望成为居世界领导地位的经济体,智力投资至关重要,由于政府投资有限,大学、研究机构和私人企业的共同努力,就成为能否达到既定目标的关键。
观点二:中国科技政策的制定要重视自主创新、重视战略集成和实现重点跨越。
观点持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
要重视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应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加快提升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持续加强中国科学技术的自身积累,逐渐增加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的投入与创新,为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更丰富的新知识供给。要特别重视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要重视战略集成。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一些重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一是科技创新不断超越人类的传统认识局限,正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向着最复杂、最基本的方向发展,宇宙科学、基本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非线性科学成为新的科学前沿。二是各学科之间加快融合,产生了大量新的交叉学科和新的突破,使人类对自然组织更深层次的统一性认识进一步深化。三是新知识将在未来呈现指数性增长趋势,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科技创新渗透了社会各层面。四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全球性,已超出了自然科学技术的能力,必须综合地运用包括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各种知识加以解决,全球合作成为必要选择。
要实现重点跨越。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技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这使得中国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在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中国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观点三:政策的目的是设计出一套符合各国国情的目标和规则系统,该系统应与社会和经济的总体目标一致。
观点持有人:意大利Ansaldo燃料电池公司主席安格鲁
政策是一个国家实现社会和经济目标的途径之一,而基础研究是政策的工具,能帮助政策实现既定目标。政府不仅要对基础研究提高投资比重,更要重视投资质量。
在具体操作模式上,不同国家所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有政府主导型的,即政府是科研投资的主体,并对最终结果负责;也有企业主导型的,即企业是投资的主体,并享受最终结果。这两种方法尽管形式不同,但都能达到最终结果。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