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21世纪我国肥料应用前景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林葆、李家康、梁国庆等专家从当前我国化肥施用水平、化肥与粮食增产和改善环境的关系、今后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程度等多方面,论证了21世纪我国肥料的应用前景。
我国化肥施用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国虽然是世界化肥消费的“状元”,但若按实际单位面积计算,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化肥主要消费国相比,我国化肥施用水平并不太高。以 2000年为例,按耕地面积计算,我国化肥施用量为每公顷319千克,马来西亚为773千克,韩国为507千克,荷兰为513千克,英国为333千克。欧洲及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多为一年一熟制,我国大部分省份为一年两熟制,如按播种面积计算,我国每公顷化肥施用量仅为204千克,法国、德国以及日本也高于我国。
一个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的高低,与该国的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密切相关。人多地少的国家,在经济和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都采用高投入、高产出的途径。以往我们常与美国比较,若按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计算,我国化肥施用量分别比美国高出了近一倍和近两倍,但美国属地多人少的国家,其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我国的6倍,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可比性。在评价一个国家施肥水平的时候,必须考虑该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多少。因此,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今后我国化肥的施用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化肥与增产粮食和改善环境的关系。
到2030年,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21世纪的中国靠什么来养活这么多的人呢?答案是:只有靠增施化肥。为什么这样说呢?回顾一下20世纪我国化肥应用的情况与农业生产的状况,就不难看出施用化肥对我国农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20世纪初至中叶,我国只有少量的化肥生产和进口,农业上完全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粮食生产难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1980年以后,我国进入了以化肥为主,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的阶段。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国各种农产品的产量才得以大幅度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才得到正常的保证。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大量施用化肥,我国年粮食总产量已达到了5亿吨左右,比1980年增加近50%,其他如棉花、油料、瓜菜、水果、糖料、茶叶、烟草等产量都有了几十倍、上百倍或数百倍的增长。我们不仅靠自己养活了自己,而且做到了丰衣足食。根据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和能量转换的原理,毫无疑问,化肥在作物的增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施用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就等于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化肥的使用水平,我国才有条件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够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田还湖,进行城市绿化及其他环境建设,首先应归功于化肥在农业生产中作出的巨大贡献。21世纪初我国仍将以施用化肥为主。
国内有关专家预测,至2030年我国人口将由现在的13亿增加到16亿。按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千克计算,到时需多产1400亿千克的粮食,需增加1400万吨的化肥投入。若考虑粮食进口因素,按粮食自给率95% 计算,仍需多产粮食1080亿千克,需增加化肥1000万吨以上。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对吉林、山东、陕西、四川、湖北、广西、江苏等7省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在粮食作物上的化肥用量为每公顷273千克,在经济作物上的用量为每公顷441千克,经济作物上的化肥用量比粮食作物高61.5%。另据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近年来对该省主要作物施肥情况的调查,农民在经济作物上的化肥用量为每公顷568千克,在粮食作物上的用量为每公顷264千克,经济作物上的化肥用量比粮食作物高115%。这些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我国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将继续扩大,因此对化肥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截至2000年底,人工林保存面积已达到4666.7万公顷。20 02年7月,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统计公报:其中2001~2010年,退耕还林14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4万公顷;2001~2015年,速生丰产林建设1333万公顷。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国人工林施肥并不普遍,但是速生丰产林、经济林、毛竹和苗圃施肥已经引起重视。其中,为提高竹笋产量,毛竹等竹园施肥已较为普遍。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速生丰产林和以生产干果、油料、调料、工业原料及药材等为目的的经济林木的施肥将会得到广泛的重视。
综上所述,21世纪初期,甚至之后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仍将维持以化肥为主、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的施肥模式。
信息来源:中国农资网 (200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