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工 作 简 报
第 57期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
【本期目录】
◆ 小麦新品种郑麦101、郑麦103及葡萄小麦套作现场观摩会在临颖县召开
◆ 郑麦583良种繁育及高效简化配套栽培技术现场观摩会在扶沟举行
◆ 《河南日报(农村版)》: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产--访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
◆ 《河南日报》: 我省示范应用“小麦定向调控保健栽培技术” 遇灾害天气也能高产稳产
◆ 《河南科技报》:我省小麦定向调控保健栽培技术取得突破
小麦新品种郑麦101、郑麦103及葡萄
小麦套作现场观摩会在临颖县召开
与会人员首先观摩了临颖县固厢乡小师村附近的郑麦101和郑麦103千亩示范方。会议重点考察了郑麦101的早熟、高产特性,郑麦103的高产、抗逆及抗倒伏特性。随后,现场会人员到位于皇帝庙乡的颖龙合作社,观摩葡萄-小麦套作田,该合作社的葡萄是采用限域栽培模式,葡萄根系被塑料薄膜限制在一定区域内避免其与小麦挣抢养分,小麦则生长在两行葡萄中间,该栽培模式既可保证农民的高收益,又能保证一定的小麦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通过现场观摩,与会人员高度认可郑麦103的丰产广适抗逆性、郑麦101的早熟丰产及抗病性,认为郑麦101、郑麦103综合性状优良,应加大其宣传和推广利用速度。
郑麦583良种繁育及高效简化配套栽培技术现场观摩会在扶沟举行
郑麦583是我院小麦所育成的优质强筋中晚熟半冬性新品种。面对今年倒春寒、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示范田里的郑麦583小麦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寒、抗倒能力,丰收在望;经专家现场测产,亩产达到717.7公斤。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郑麦583综合抗性好,增产潜力大,应加大该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省科技厅、省种子管理站、河南农大、省农业厅、周口市农科院及我院推广处、小麦所等有关领导和专家,许昌、开封等地种子管理部门、种子经销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以及河南日报等媒体记者150余人参加了现场观摩会。
《河南日报(农村版)》,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产
--访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
本报记者中原三农网记者林常艳刘振宇
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也实现“十一连快”。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我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如何在高起点基础上继续增收增效,如何让科技在粮食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就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
记者:目前我省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一连增”,在连年丰收的高起点上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挑战加大;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该如何破解以上难题?
马万杰:在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之后,长期支撑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在消减、制约因素在增多,需要有接续和替代动力。同时由于需求刚性增长,使农产品供给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目前,农产品供求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状况。在资源约束越来越紧、水旱灾害影响加大、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等诸多压力下,粮食增产的难度不断加大。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这些变化将使农业更多地依赖科技进步。
要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已基本没有余地,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使用也难以为继,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通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进而提高粮食总产,只有这样,新时期的农业才能获得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记者: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服务“三农”方面,省农科院工作重点在哪些方面?
马万杰:省农科院将紧紧围绕河南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为中心,在科技服务“三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深入实践,为推动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就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引领与支撑能力,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主动融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推进河南省农科系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对外加大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及兄弟省市农科院所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和效率;对内统筹整合全省农科系统有限的科技资源,走联合合作、共同发展之路,打造一体化、紧密型农业科研集团军,更好地服务我省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引领能力。瞄准制约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瓶颈性技术难题,加速推动“河南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的持续供给能力。本着“以粮为体、以研为本”的科研工作思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加强粮油持续增产关键技术研究;以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加强高效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
三是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持续强化成果转化力度,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继续大力开展以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为特色的主要农作物高产创建;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成果和配套技术的集成示范与综合示范;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的组织与建设水平,联合涉农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在综合示范县、试验示范基地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示范样板;引导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以高效、可持续、智慧化、设施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培育一批科技致富新典型;继续发挥自身人员优势,做好技术服务、科普传播和送科技下乡等工作,全方位、多途径为各类农业生产主体提供技术咨询与市场信息服务。
《河南日报》,
我省示范应用“小麦定向调控保健栽培技术”
遇灾害天气也能高产稳产
本报讯(记者杜君)5月6日,兰考县城关乡高场村的2000亩示范田,茁壮的麦穗随风摇曳,无人植保机在低空轰鸣着喷洒农药。
据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生育期越来越频繁地受到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倒伏、后期青枯、干热风等已成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常造成减产10%~20%,甚至绝收。
为突破这一技术难题,省农科院依托院县共建项目,在兰考建立两个万亩高产高效示范区,对小麦进行定向调控保健栽培。“这项新技术专门针对小麦关键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利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人为的定向调控,将因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可实现小麦稳产高产和品质提高。”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副研究员邵运辉介绍。
据悉,项目组通过应用1套节本高效的核心技术、2个最新培育的小麦品种、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化产品,采取预防与减灾并举,耕作栽培、化学调控、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技术策略,不但能减灾、高产、保优,还能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以目前所在的高场村中低产田示范区为例,小麦产量平均水平约每亩400公斤,应用新技术后产量可达每亩500公斤。”邵运辉说,项目还能在同等条件下减少灌溉1次、农药喷施1次,按平均每亩小麦增产60公斤计算,仅示范区就可实现节本增效330万元以上,带动辐射爪营乡、固阳镇、孟寨乡等3.5万亩耕地增产12%。③
《河南科技报》,
我省小麦定向调控保健栽培技术取得突破
无人机在低空轰鸣着飞过,硕大的麦穗沐浴着喷洒的农药,示范田里2000亩小麦仿佛在唱丰收之歌—专家宣布,我省小麦定向调控保健栽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是5月6日在兰考县城关乡高场村召开的小麦定向调控保健栽培技术观摩会上的一幕。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生育期越来越频繁地受到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倒伏、后期青枯、干热风等已成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常造成减产10%~20%,甚至绝收。
为突破这一技术难题,省农科院依托院县共建项目,在兰考建立两个万亩高产高效示范区,对小麦进行定向调控保健栽培。“这项新技术专门针对小麦关键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利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人为的定向调控,将因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可实现小麦稳产高产和品质提高。”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副研究员邵运辉介绍。
据悉,项目组通过应用1套节本高效的核心技术“小麦保健栽培综合调控技术,”2个最新培育的小麦品种—优质强筋品种郑麦0943和大穗、高产品种郑麦379,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化产品—新型多功能小麦高效低毒种衣剂、抗旱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安全型植物生长调节,采取预防与减灾并举,耕作栽培、化学调控、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技术策略,不但能减灾、高产、保优,还能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以目前所在的高场村中低产田示范区为例,小麦产量平均水平约每亩400公斤,应用新技术后产量可达每亩500公斤。”邵运辉说,项目还能在同等条件下减少灌溉1次、农药喷施1次,按平均每亩小麦增产60公斤计算,仅示范区就可实现节本增效330万元以上,带动辐射爪营乡、固阳镇、孟寨乡等3.5万亩耕地增产12%。省农科院副院长院长房卫平对兰考县项目实施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帮扶,让输血和造血平衡,输血是科技是根本,造血是专家技术人才发挥的作用。同时指出今年要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兰考发展再上新台阶。
联系电话:0371-85968308 电子邮箱: tgcjdb2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