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工 作 简 报
第 64期
【本期目录】
◆ 我院组织召开院县共建2015年工作总结暨2016年项目安排会议
◆ 院园艺所在兰考召开设施菜和果树高效种植技术培训会
◆《河南日报》:设施农业如何过冬 专家上门支招讲课
◆《河南日报》:土地“壮”了多收粮
◆《河南日报》:产粮大县藏粮于技 增产有方
◆《河南日报》:兰考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评审
◆《河南日报》:我省农科推广一县一亮点
我院组织召开院县共建2015年工作总结暨2016年项目安排会议
为深入实施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切实抓好2016年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工作,12月18日—19日,我院在郑州组织召开院县共建2015年工作总结暨2016年项目安排会议,房卫平副院长出席会议并讲话,院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我院选派的科技副县长,永城、兰考、延津、西华、新蔡、固始和滑县等11个县(市)分管农业的副县(市)长以及当地农业局(农科所)负责人和专家代表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院推广处处长郑飞主持。
会上,院推广处程泽强副处长向与会人员通报了院县共建有关情况;永城、延津、商水、罗山、兰考、新县、西华和新蔡8个县(市)有关负责人同志先后汇报了当地2015年院县合作项目实施情况和2016年工作计划;新增的上蔡、固始和滑县3个综合示范县政府负责人介绍了明年的工作打算。与会代表积极发言,围绕深化院县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对《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认真讨论。
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房卫平副院长做了总结讲话。他要求院推广处认真梳理11个综合示范县(市)农业负责同志对推进院县合作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完善有关办法,提升共建水平。他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促进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要准确把握“十三五”期间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理念和政策,深化对“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新提法、新动向的理解,特别是要围绕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主动筹划,科学安排项目,培育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样板,引导农户应用高效、环保农业技术,加速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就做好2016年的院县共建工作,房卫平副院长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不断创新成果转化方式。要在总结“十二五”期间院县合作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我省农业发展新形势的研究,积极探索与新型农业主体、新媒体等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方面的合作,让农户在生产中随遇随学,加快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让农业科技切实转化为生产力和农户效益。二是不断调整成果转化内容。要结合各地农业生产实际,在稳粮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效种植,加强经济和园艺作物、生态养殖技术的示范推广;同时,要围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加强对农户新技能、新理念的培训,充分发挥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在引领当地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三是不断强化成果转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要紧密集合11个县(市)的扶贫攻坚任务,突出科技扶贫,明确帮扶对象,具体到村(镇)和农户,通过“一对一”的项目设计和技术扶持,帮助他们尽快脱贫,培育出精准扶贫的工作亮点。
按照会议安排,我院推广处在18日下午和19日上午邀请院直有关单位以及永城、延津、商水、罗山、兰考、新县、西华和新蔡8个县(市)农业局(农科所)的负责同志组成2个考评组,对2015年度60个院县合作项目实施情况逐一开展了绩效考评。考评组一致认为,2015年度各院县合作项目组织得力、任务落实、管理规范、效果明显,为2016年继续推进、扩大成效打下了良好基础。
院园艺所在兰考召开设施菜和果树高效种植技术培训会
授课培训由我院园艺所副所长张晓伟主持,我院姚秋菊、赵艳艳、高冠英,王东升、吕中伟五位专家分别就保护地蔬菜根结线虫的防治、设施黄瓜栽培、早春大棚番茄生产技术、梨新优品种介绍、梨桃省工高效模式、葡萄高效生产与转型等六个方面专题进行了授课。授课结束还安排了专家与群众的交流互动。台下参会人员听得认真,台下专家讲得起劲,讲课结束还有互动环节,培训会延长到近中午1点才结束。这次培训会搞得有声有色,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圆满成功。
此前,12月3日,项目组成员还分别到示范点城关乡“开封天裕实业有限公司”蔬菜基地与闫楼乡“兰考县红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梨树基地进行了现场指导,特别对大雪后保护地蔬菜生产如何恢复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
目前,兰考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农民开展高效种植业。这次培训会的召开,在兰考县目前大力提倡的“一乡一品”的前提下,给当地领导和农民指明了方向,清晰了思路,为兰考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河南日报记者全程跟踪报道,2015年12月7日河南日报以“设施农业如何过冬----专家上门支招讲课”为标题做了报道。
《河南日报》,
设施农业如何过冬
专家上门支招讲课
本报讯(记者党文民)“大棚里的黄瓜叶子都蔫了,这是怎么回事?”近期的大雪、低温和寡照天气,给设施农业的经营者带来不少损失和困惑。12月4日,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和兰考县政府共同举办设施蔬菜和果树高效种植技术培训会,14个县(市)的110多名农技人员、种植大户赶来取经。
冬季气温低、日照少,大棚和温室的管理尤为重要。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专家高冠英告诉农民朋友,这个季节的管理要重视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光照。勤于擦拭棚膜,增加透光率,即使在阴雨天气也要在每天的中午前后打开保温被,保证棚内3个小时左右的日照。二是要加强保温。选择效果较好的保温材料,在连阴雨天气、温度过低时,采取燃放蜡烛、酒精等临时措施。三是浇水施肥有讲究。要保证浇水之后有两三个晴天,避免出现高湿低温沤根现象。同时还要及时给植物喷施叶面肥,补充营养。③7
《河南日报》,
土地“壮”了多收粮
□本报记者党文民 实习生魏宇麒
“我省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增长,成绩可喜,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这背后有对资源、土壤的消耗以及生态的付出。”
众所周知,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左右的人口。但是,我国耕地土壤长期处于“过劳”状态、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和不合理耕作,也给土壤带来一些健康“隐患”。“这些隐患包括耕作层变薄、犁底层加厚变硬、有机质相对下降、微生物区系和养分失衡等。”张玉亭说,由于施肥过量还引起土壤对化肥依赖成瘾,土壤酸化、板结,土传病害加重等问题,进而会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土壤的演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具有潜隐性和突然爆发性,一旦恶化,就具有不可逆性,治理起来也比较困难。”张玉亭说,加强土壤保育与修复,对于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粮食增产潜力,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都十分重要。如何让土壤更健康?张玉亭开出了几剂药方:采用先进耕作技术,在不破坏土层的前提下实现深耕,打破犁底层,加厚耕作层;积极推广科研成果,提升土壤中的有机质;推广生物肥,补充有机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实现施肥的个性化设计、专业化服务。“对于培肥地力、维护土壤健康,我省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比如信阳地区冬季推广种植的紫云英,被称为‘绿肥’,富含氮、磷、钾、硒等元素,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美化环境、促进粮食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玉亭说。根据测算,我省每年约产生7000万吨可收集的秸秆,这些让农民、市民都十分头疼的秸秆,其实也是改良土壤的宝贝。“利用堆肥的方法把秸秆变成肥料,可以减少30%左右的化肥用量,并且能有效地提升土壤有机质。”张玉亭说,把传统的秸秆堆肥的好做法推广开来,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政策上的扶持,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此外,我省利用以秸秆为主的农业废弃物做基料,年产食用菌近470万吨,产值超过220亿元,废弃的基料还可以再用于堆肥,是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在土地健康的前提下,还希望我们的环境更美好、食品更安全、农民更富裕。”张玉亭笑着说。③9
《河南日报》,
产粮大县 藏粮于技 增产有方
□本报记者 张海涛
张文明是延津县司寨乡平陵村农民,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流转经营土地1000多亩。“今年俺种的玉米最高亩产达到980公斤,又创了个新纪录。”
近年来,延津县和省农科院开展了院县共建活动,张文明的农田是活动基地之一。在省农科院专家和县农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他选用了高产优质玉米品种,提高玉米种植密度,降低氮肥使用量,增加有机肥,后期采用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方式,实现了抗倒伏的目标,为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粮食想高产,离开农业科技可不行。”张文明感慨,过去种田不讲科学,这样高的产量想也不敢想,一亩能收个四五百公斤就不错了。
记者从延津县农业局了解到,2015年全县粮食生产总面积141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95万亩,平均单产达到536.2公斤,玉米种植面积46万亩,平均单产达到646.7公斤,连续多年实现稳产增产。
延津县农业局局长李占先介绍,近年来全县不断加大农技推广力度,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依托全县12个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开展零距离技术指导服务,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粮食生产中的技术棚架问题。
记者看到,各区域站配备了农技服务车,农民将技术指导需求反馈到区域站,农技服务车不到半小时就会赶到现场,解决他们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新的信息化手段也让农民有了更多接触农业科技的途径,延津县构建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农民随时随地就能找到专家进行咨询。“延津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正在打造‘中国第一麦’品牌,必须进一步凸显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延津县副县长罗鹏说。
今后,延津将继续加大农技推广力度,让优质高产良种普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麦“氮肥后移、精量播种”配套技术,玉米“增密晚收、分次施肥”配套技术等实用增产技术到田到户,助力农民增产增收。③
《河南日报》,12月15日:第04版,综合新闻
兰考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评审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典范
本报讯(记者卢松)12月12日,由省农科院编制的《兰考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未来3至5年,兰考县将着力发展粮、林、果、牧、菌等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创新培育特色农业,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构建大农业循环产业链,走生态循环、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逐步打造成中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典范。
2014年7月,省农科院与兰考县签订了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框架协议书,立项实施多个农业科技示范项目,重点支持兰考现代农业发展。其中,编制《规划》是省农科院与兰考县合作共建的重点项目之一,对指导兰考县“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快速、健康、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根据《规划》,兰考县现代农业发展将按照“强基础、重生态、促循环、育特色、全链条、拓功能”的总体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力争在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到全省前列。
今后几年,兰考县将在规划建设的73万亩高标准粮田基础上,打造约3万亩的粮食持续稳定增长试验示范区,探索一条粮食可持续增长的模式和途径,示范带动全省粮食可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设计和布局农业产业,把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紧密衔接,建立大农业循环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生态安全、低耗高产和优质高效。
《规划》课题主持人、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田建民介绍,兰考是典型的豫东平原农业县,该县生态循环农业的探索实践,将示范引领全省平原农区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③9
《河南日报》,12月22日:第09版,河南新闻
我省农科推广一县一亮点
本报讯(记者卢松)12月18日,记者从省农科院院县共建2015年工作总结暨2016年项目安排会议上了解到,“十二五”期间,省农科院先后与永城、商水、兰考等11个县(市)开展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工作,加速了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项目县现代农业呈现一县一亮点、一地一特色,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树立了样板。
2012年以来,省农科院先后培育出永城市大豆、玉米、芝麻等秋作物高效套种的集约农业,商水县小麦、玉米生产全程信息化的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了项目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③8
联系电话:0371-85968308 电子邮箱: tgcjdb2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