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入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分析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尹希果 金碧 谭志雄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1978?2000年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产品价格数据的分析,认为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产品价格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总体上来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分阶段的存在着正相关和负相关等多种形式。衣业科技投入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有滞后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不仅是中国过去、现在农业生产增长的原动力,而且还将是中国未来农业生产增长的首要推动力。因此,农业和粮食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都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以至农业生产会因农业科技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对于对农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农产品价格也肯定有影响。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进步有着强烈的因果关系,可通过农业科技这一桥梁研究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不断下滑,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农民缺乏资金去购买采用某项新技术所需的种子、农药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农业科技的使用。
一、1978-2000年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产品价格的整体分析
经过相关分析、移动平均分析,认为: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产品价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一个解释是:农业科技投入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因为价格的制定要以成本为基准,如果成本过高,那么价格也会很高。在我国,乡镇以下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收入和直接向农民收取的服务费。而在大多数地区乡镇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税,这样采用农业科技农民就要付出较高的服务费,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因而农产品价格也会提高。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农业科技所带来的劳动力技能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因此带来的生产成本的节约。如果节约的成本大于农民所支付的服务费,那么农产品的成本应该是下降的,价格也应该是下降的。所以这种观点不能充分解释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正线性相关关系。
另一种解释,主要是农业科研投入的增加带来农业科研产出的增加,而农业技术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而农产品价格因此提高。农业科研不仅包括农业产中研究,还包括农业产前、产后研究。其中农业产后研究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科研可通过优良种质的培育提高农产品质量,根据优质优价原则农产品价格也会提高,所以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产品价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对1978-2000年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产品价格影响的分阶段研究
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很多,比如农产品产量、政策干预等。农业科技投入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产品价格的作用也会因其他因素对它们的影响而受到影响,因此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产品价格并非步调一致的呈上升趋势。农业科技投入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农产品价格也是上升的,但1997年以来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两者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78-1992年、1993-1996年和1997-2000年。
第一个时期:1978-1992年。通过相关分析,这一时期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产品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97(显著性水平为0.05),高于上述所计算的整个时期两者的相关系数。因为从科技投入到科研成果的研制开发及其推广使用,从农民接受农业技术到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产生作用要有一段时间过程。考虑到科技投入对农业生产的滞后作用,通过建立滞后模型并估计结果可知滞后3年、滞后2年以及当期的农业科技投入对当期农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其中滞后3年的农业科技投入的作用更为明显。这也映证了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产品价格的滞后作用。
相关系数变大的原因:农产品价格政策实行的是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市场对农产品价格的作用不大。1979年国家陆续提高了粮食、生猪等18种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提价幅度为24.8%。在随后几年内,诸如此类的价格提高在部分农产品中相继进行过。农产品的提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鼓励了他们使用农业科学技术。国家财政对于这一段时期内的农业科技投入是逐年增加的,农业科技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产品新品种,农产品价格提高,所以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增强。这一时期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并没有引起价格下降的原因:农产品供给增加,需求也随着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较大。这是因为:其一,短缺经济的影响。1978-1992年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短缺经济,商品的供给虽增加了仍不能满足需求;其二,农业科技投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科技投入带来的农业技术进步通过增加农产品的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并对农产品实行标准化,强化采用农业科技生产的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差别,可以使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相应增加。
第二个时期:1993-1996年。通过计算得出这一时期农业私肤投入和农产品相关系数为0.5734(显著性水平为0.05),相关程度降低了。农产品价格指数位于农业科技投入指数之上。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一时期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科技投入的政策作用。其一,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加强。从1992年开始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出现了新的变化,开始全面转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到1993年5月底,全国宣布放开粮价的县(市)超过总数的95%。但是1993年底粮食价格持续飞涨。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中央决定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其中在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了定购粮价格。政策因素使得农产品价格不正常提高,因而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产品价格影响相对变小。其二,这一时期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财政预算也出现异常情况。1993-1995年3年的农业科技投入没有变化,均为3亿元,与1992年相同。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带动经济的不断增长。对于农业也应如此,农业科技投入应该是逐年增加才能满足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之所以出现4年农业科技投入不变的情况,是因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政府根据财政预算制定,没有科学的标准。
第三个时期:1997年-2000年。通过计算得出这一时期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产品定购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显著性水平为0.05),两者呈比较高的负相关关系。农业科技投入1997年比1996年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农产品定购价格却从1997年开始大幅度下滑。其原因在于:
其一,供求的矛盾迫使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近几年来由于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日益明显。供求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供求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首先,城乡居民对粮食的消费量减少,而对肉、禽、蛋等畜产品和水产品的消费量增加。其次,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前提下,我国农产品生产中,粮食增产的速度大干农副产品的增产速度。只重视产量的提高而不注意质量的提高。农产品的供给不是有效供给,生产出的农产品被市场“抛弃”,价格自然就低。
其二,农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如果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即使在国内出现供过于求得情况,也不会使农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因为可以通过出口把过剩供给去满足国外的需求。但是我国的农产品无论在价格上、质量上还是品牌营销上都不具有竞争力。农产品价格虽不断下降,但仍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在质量和营销手段上与国际市场相差太远。其原因在于: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能够带动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这一时期农业科技投入在增加,而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投入存在许多弊端:一是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目标单一。无论是品种的培育、种子的营销还是大田栽培都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而不考虑能否适应优化农业结构和提高品质的要求。二是农业科技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生产的产中研究,尤其是粮食生产的产中研究,对于农产品的产后研究也比较缺乏。三是作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科研机构与作为农业技术需求的农户在利益上缺乏直接的联系,其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课题,而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选择课题。农业科技供给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农产品供给结构和农业科技供给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一方面农业科技投入在增加,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在下降。所以这时期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其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一时期农产品价格的市场作用与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行为不协调。由于长期政策作用,使得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出现矛盾。当市场作用加强时,市场就要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调节,调节的结果就是价格不断下降,从而使资源重新配置,农产品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政府对农产品放开的同时,对农业科技投入仍以政府为主体。农业科技投入的方向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产品价格呈负相关。
三、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产品价格作用的进一步研究
上述分阶段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产品价格的作用受政府政策、市场作用的影响,下面将进一步研究这一影响。
1992年起,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全面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虽然期间由于农产品供求关系紧张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政府在1993-1996年对农产品价格加强干预,但总的来说,市场对农产品价格是起很大作用的。从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产品价格的相关关系的变化来看,1993年后两者相关程度减小并呈负相关。所以,根据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变化和两者关系的变化,把上述时期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2年和1993-2000年。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认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作用是与政府政策作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1978-1992年,政府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逐年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产品价格的作用增强。1993-2000年,政府进一步放开了农产品价格,使农产品价格很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而在农业科技投入上仍以政府为主体。由于政府对市场变化缺乏灵敏及时性,使得农业科技投入与市场需求不一致,对农产品价格不能起到正作用。两者关系出现变化。
另外,一些农产品便于使用农业技术,例如水产品、畜产品等,一些农产品不便于使用科技,如粮食。那么农业科技投入对它们的影响程度是否一样?通过计算得出农业科技投入与上述各类农产品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为:粮食(0.713374)、经济作物(0.716696)、水产品(0.696615)、畜产品(0.705063)。可以看出它们的相关系数差别并不大,水产品、畜产品价格和农业科技投入的相关系数略小。相关系数差别不大的原因:国家对重要农产品的指导价影响了其它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农民在选择种植何种农产品时,通常会与重要农产品的指导价相比较。如果其它农产品价格低于指导价,则农民会选择种植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从而造成下一年其他农产品的供给量减少,价格上涨;若高于指导价,则农民会选择其他重要农产品,那么下一年的农产品供给量会增加,价格会下降。长久以来,其他农产品的价格会与指导价格趋同。而作为农业科技投入的总量与各种农产品价格的相关系数的差别自然不大。农业科技投入与水产品、畜产品价格相关系数较小的原因:水产品、畜产品作为科技型产品,其价格与科技投入的相关程度应该更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说明了水产品和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少,对它们的科技投入不够,科技对其生产影响不大,从而相关系数也较小。实际上,从农业科技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上就可看出:水产品、畜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农业部门和科技教育部门的重视。
信息来源:本《经济理论与实践(京)》 (200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