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需要更公平透明的环境
新华网北京7月22日电(记者张玫 常爱玲)正在此间参加2004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的科学家们22日说,中国应尽快建立公平透明的科学研究评价机制、项目评审制度以及科研经费分配体系,否则将直接影响科学研究的进展和基础科研成果的产出率。
近20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中国大陆基础科研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中国科学家每年发表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高质量、有影响力的论文数量依然很少。
出席这次学术会议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教授吴瑞在美国从事了50多年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他长期观察美国和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活动。他指出,导致中国基础科研成果产出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项目评审制度和经费分配体系不够公平透明,而这些评价体系恰恰对激发科学家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预算内的科研经费主要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等渠道分配。这些部门和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小组,每年将上百亿元人民币科研经费分配到全国各研究机构、高校和实验室。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投入往往会超过千万元。
吴瑞说,就目前科研经费的分配状况来看,重大项目的评审更须严格,应减少政府部门对科研经费去向的影响,还要尽量避免评审人员在评审过程中照顾人情。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科研项目的评审过程中,行政干预有时影响了最终决策,“政科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
专家建议,需要建立新的评审机制,包括从国外聘请知名专家组成项目评审委员会。吴瑞说,评审委员会中外国专家的人数应接近一半,这将有助于减少国内同行间因利益冲突而引起的矛盾,从而使评审过程变得公平透明。
陈竺还说,评审专家接受评审费的现象亟需改变,评审收钱有可能会导致不公正的现象,致使评审专家作出不适当的结论。
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两年前开始从美国聘请知名科学家参与生命科学部几个学科的评审工作。吴瑞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目前拥有国内最强的国际同行评审系统,与美国通行的自然科研项目评审系统类似,该系统对国内所有项目的申请者开放。
陈竺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配科研经费的机制值得其他机构借鉴。(完)
信息来源:新华网 (200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