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河南省农机化五十五年成绩斐然
  建国五十五年来,河南的农业机械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农机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探索了一条发展河南省农机化的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旧中国河南省的农机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新中国建立后,经过55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包括动力机械、耕作机械、运输机械、收获机械、水力机械、林业机械、饲料机械、场上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农机零配件制造等行业的农机工业体系,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农用运输车、水泵等多种农机产品,不但能够基本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出口国外。河南省有洛阳一拖等一批全国知名的骨干企业。   形成了健全、完整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经过55年的发展和建设,河南省形成了包括管理、供应、推广、教育、修理、监理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六大农机管理服务体系。一是完善的管理体系。全省省辖市、县(市)均设有农机局,乡(镇)基本都设有农机管理服务站。全省共有管理机构2281个,其中县级152个,乡级2129个,从事农机管理工作的人员15684人。二是教育培训体系。全省有4所农机化中专学校,140所县级农机化学校。三是技术推广体系。全省共有各级技术推广机构146个。四是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全省有监理机构164个。五是供应体系。全省有农机流通企业556个,农机供油站(点)4766个,农机供应点8906个。六是庞大的作业和维修服务体系,全省有农机化服务组织390万个,从业人员465万人。这六大体系构成了健全的农机化网络。由于组织健全,体系完整,使农机化工作得以有效开展。   农机装备水平居全国前列。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由于地理条件、耕作方式比较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因而河南省的机械化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目前,全省农机总动力已达7000多万千瓦,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80多亿元,约占全国的1/9强;农用拖拉机268.57万台、联合收割机达到了5.93万台,拖拉机和收获机械稳居全国第一位;其他各类机械均居全国前列。   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小麦生产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机耕、机播、机收三项指标均达到80%以上。二是玉米、水稻生产机械化迈出了新步伐。水稻机收、玉米机播、玉米秸秆还田均占种植面积的40%。玉米机收也正在孕育新的突破;三是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村运输也都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全省面粉机、碾米机、榨油机、饲料粉碎机、轧花机已达70多万台套,基本实现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全省有农用运输车(包括机动三轮车)179万辆,加上拖拉机, 除个别山区、水田区外,农村运输已实现了机械化。   农民成为农机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效益主体。1983年以前,农机主要是国家、集体经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机械的购买主体逐步转移成为农民,农民成为农机化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在全省农机资产原值中,农户拥有的占96%。2003年全省农机经营总收入130亿元,其中农户经营收入占95%。农民对农机的投资每年都在30亿元以上,很多农民通过经营农机发家致富。   农机服务产业化正在兴起。过去,农机的经营服务方式多为“家庭自用型”,低水平重复购置,浪费严重,利用率低,经济效益较差。近几年,各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积极引导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走出了一条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发展农机服务的新路子。通过扶持,建立了一批县级农机服务队;引导农民建立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机耕种、收割、排灌等专业化服务公司;培育发展了一批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的农机大户,催生了一批农机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开展了“合同作业”、“订单作业”、“常年承包作业”等多模式的作业服务。 (河南省农机局 宋会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