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全球科学应用严重失衡
  由于缺乏预警,人们对于上月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根本没有任何准备,《自然》杂志在社论中指出,这一事件表明科学在世界各地的应用失衡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地步。这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但是全球对这一灾难的反应为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一线希望。   随着对于印度洋海啸事件认识的不断加深,科学家纷纷做出自己的回应,这些反应包括在面对自然力量时感到的无助、对受害者的关切,以及下决心采取措施应对这类问题的发生等。 忧虑   海啸是由海底发生的地震或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巨大海浪。2004年12月26日,当印度结构板块在毗邻的缅甸微板块下移动时,印度洋爆发了海啸事件,在长达10公里的范围内掀起10多米高的海浪,纵向的海浪沿着整个海洋深度高速横向扩散。当海浪的波长远远大于海洋的深度时,海浪就会在开放的海洋中快速扩散到遥远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表面扰动而且基本上没有能量损失,但是,当海浪遇到海岸边逐渐倾斜的地面时,它的速度降低、振幅加大,并最终导致了这场吞噬无数生命的世纪灾难。   灾难总是伴随着人类,但这一特别的事件却有一些迫切需要全球作出反应的特征,这些反应应该是有力的、持续的,而不仅仅是一时出现的慈善行动。   这些特征中最明显的是为海啸发生后的迟缓行动而产生的忧虑。人们认为,许多生命本来是可以免遭灾难的,毕竟,斯里兰卡和印度东部的许多灾难是在地震触发海啸后两个小时才造成的。在日本和美国的监测站应该实时监测到了事件的发生,尽管有无处不在的现代通讯设施,但他们却没有为大难临头的受害者提供任何警告。   但事实并非如此。地震的强度显而易见不是刚开始所估计的8级,海底发生8级地震并不罕见,而真正发生的是40年来世界上最强烈的9级地震。由于缺乏海底监测系统,远在他处的地震学家们并不知道地震引发了海啸。许多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圣诞节也得知消息,但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一场大屠杀事件在他们的睡梦中发生了。后来的情况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因为绝大多数死亡和毁坏的发生点距离震源太近,警报基本上是无效的,这是一场突然袭击。   忽视   然而,太平洋沿岸建立的有效警报系统和所开展的公众教育确实能够减少灾难破坏的程度。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讲,负责海啸防御的国际管理机构多年来鲜为人知,它们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且经费长期不足。这些机构的工作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偶而试图将其监测范围扩大到印度洋的努力也被断然拒绝。   1999年,由国际组织ITSU提出的监测海啸的总体规划曾经写道:“海啸的危险存在于大西洋两岸、东印度洋、地中海、加勒比海和黑海。在这些地区建立中心警报系统的努力是值得鼓励的。”以前将监测系统限制在太平洋地区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太平洋最近发生的两次海啸分别是在1960年和1964年,而印度洋最后一次发生由地震引起的海啸的时间在1833年。   然而,产生这种区别对待的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愿意支持成本不高但具有潜在作用的监测系统和公众教育。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是相对贫穷的国家,相对于防御海啸的战略规划来说,这些国家有更为紧迫的压力。   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确实能够以相对极低的成本做很多应对海啸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是公众教育,比如让当地的居民知道海水的突然退回实际是某种灾难事件即将来临的征兆。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构建一个能将地震监测中心的警报迅速传递到中心点的简单网络,再通过这个中心点将信息传递给当地的电台、电视频道等,甚至在有条件的地方使用汽笛警报系统。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立即开始行动,正如日本和美国加州的地震缓解项目所显示的,在面对大型的自然破坏时,人类有能力避免大规模的死亡。科学家在其中发挥了作用。生物医学家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措施防止了热带疾病所导致的死亡。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世界各地的地球科学家也必须努力将资源从富裕国家转移到贫穷国家,让它们有能力面对自然灾难的威胁。   在面对这样大规模灾难事件时,如果要求富国的人们请求他们的政府对穷国的人们表现出对生命价值的基本尊重,并相应调整他们的预算重点,这或许是一个太奢侈的期望。但是,科学家至少应该强调:研究的重点所反映的不应该是他们国家中已经受到很好保护的群体的利益,而应该是人类自身的利益。(王丹红)